科研产出
叶缘深裂刻甘蓝型油菜‘赣裂油杂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农学学报 》 2024
摘要:为拓宽油菜种质遗传基础、创制性状优异的新种质以及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油菜新品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创制叶缘深裂刻不育系、保持系与恢复系并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鉴定筛选育成油菜新品种'赣裂油杂1号'.该品种具有高产、高含油量、优质、抗病、耐密植、耐渍、抗旱等优良特性.区域试验中'赣裂油杂1号'平均产量1872.30 kg/hm2,比对照'中油杂12号'增产1.90%;平均产油量841.80 kg/hm2,比对照'中油杂12号'增产3.46%.适宜江西及长江中游油菜产区种植,作为高含油量、耐密植新型叶缘深裂刻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远缘杂交 叶缘深裂刻 品种选育 甘蓝型油菜'赣裂油杂1号' 栽培技术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赣油杂03294
《中国种业 》 2023
摘要: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提供大量的食用植物油脂和饲料蛋白,为保障我国植物油脂安全供应具有重大作用。利用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创制的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鉴定筛选而育成了新品种赣油杂03294。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05.63kg/hm~2,比对照中油杂12号增产9.0%。含油量为47.48%,硫苷含量26.31μmol/g,芥酸0.39%,适宜江西及长江中游油菜产区种植。
江西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异资源挖掘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蚕豆的2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到的57份江西省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总荚数与蚕豆籽粒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将57份种质资源分为两大类,其中第Ⅰ类群单株产量较高,可作为潜在高产优质蚕豆育种材料.8个SSR标记共扩增出65条清晰、可识别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9条,多态率为75.38%.通过NTSYS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43处将57份蚕豆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这些类群中不同来源的种质相互交错,表明江西省蚕豆资源间的基因交流较充分.综合以上结果,筛选出4份优异的蚕豆资源,分别具有产量高、抗性强、高钙高蛋白质含量等特点,可作为蚕豆新品种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蚕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及蚕豆育种亲本的选择等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江西;蚕豆;种质资源;简单重复序列(SSR);遗传多样性
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创制有限花序新种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远缘杂交是作物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甘蓝型油菜(2n=38,AACC)与埃塞俄比亚芥(2n=34,BBCC)的种间杂交获得了形态属于两亲本中间型的杂种F_1,且表现埃塞俄比亚芥的有限花序特性。该杂种具有预期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6,ABCC),GISH分析显示含有8条B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终变期的花粉母细胞中出现多种染色体配对构型,在后期Ⅰ染色体分离多以17∶19分离为主,但在后期Ⅰ及后Ⅱ期均出现大量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导致花粉败育。将该杂种与亲本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连续回交,获得有限花序的后代材料BC_5F_1,其他形态特征与中双11类似,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恢复至2n=38,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也正常;GISH分析虽检测到少数B染色体组信号,但没有整条的染色体。利用46对B基因组特异引物对有限花序杂种及后代材料进行SSR扩增,发现在杂种F_1及部分BC_5F_1植株中都能检测到B基因组特异带,表明有埃塞俄比亚芥B基因组遗传成分的导入。所创建的有限花序新品系为油菜的遗传改良和选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提供新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有限花序 新种质 GISH分析 细胞遗传
基于SLAF-seq技术鉴定甘蓝型油菜叶缘裂刻性状候选基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缘裂刻性状是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的理想形态标记。叶缘裂刻性状变异材料的创建对丰富甘蓝型油菜叶片形态和优良品种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和甘蓝型油菜叶缘裂刻新品系Y176为亲本(通过甘蓝型油菜与菜远缘杂交获得),从F2群体中分别挑选出叶缘裂刻和正常叶形的植株各50株,构建了两个极端性状混池DNA文库,借助SLAF-seq-BSA技术,挖掘甘蓝型油菜叶缘裂刻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共开发出177941个SLAF标签,通过分析SLAF标签的多态性,共获得150168个SNP,其中亲本间共获得128200个SNP。对ED方法和SNP-index方法得到的关联区域进行综合分析,获得1个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位于甘蓝型油菜A10染色体上的14528149~17353693区域,总长度为2.83 Mb,约有666个编码基因。与前人研究定位在同一染色体上,但本研究定位的区间与前人研究不同,说明本研究存在控制叶缘裂刻新基因的可能性大。并对该区域内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其中666个注释到NR数据库;517个注释到SwissProt数据库;587个注释到GO数据库;151个注释到KEGG通路;258个注释到COG数据库,对候选基因进行注释有助于进一步分离相关基因。
江西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 2019
摘要:油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南北区域均有大面积种植,栽培面积约占全世界的30%左右[1].江西作为油菜种植大省,常年播种面积在40万hm2以上,年产量超过42万t[2-3],但受栽培措施、管理水平、气候因素等条件的制约,每年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极大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江西油菜生
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形态变异特征的比较及分类关系
《生物多样性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与无瓣蔊菜(R.dubia)的分类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为阐明二者的分类学关系,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指标测量、DNA相对含量检测、体细胞染色体观察和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比较了二者的分类学特征和细胞遗传学差异。结果表明:印度蔊菜(2n=48)为六倍体,无瓣蔊菜(2n=32)为四倍体。同时,前者DNA相对含量约为150,是后者的1.5倍。通过45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分析得出,相对于球果蔊菜(R.globosa)与欧亚蔊菜(R.sylvestris),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独立聚类为一支,但在遗传距离为0.23处可以明确划分为两个种。同时,利用角果长度和结籽密度两个形态指标可以将二者明显区分为两个种。另外,二者存在明显的生殖障碍,通过正反交授粉实验得出: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自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7.73%和95.65%,而以印度蔊菜为母本的杂交处理结实率为0,以无瓣蔊菜为母本的杂交处理结实率为47.06%,但其种子萌发率为0。综上所述,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为两个种。
关键词: Rorippa indica Rorippa dubia 进化 细胞遗传 分类
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总结出适合当前淮山药生产需求的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并为这些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3点6年试验,3重复,随机排列试验。生长发育期和成熟收获期间考查农艺、产量性状,并用Excel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该研究总结的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大部分有一定幅度的增产效果,但总体来看,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比单项高效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与高效栽培技术和不同新品种组合间增产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生产实践上,要因品种而异,选择相应的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结论]淮山药不同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增产效果存在差异,不同高效栽培技术与不同新品种组合间增产效果存在差异,淮山药不同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省工、节本、增效及总体经济效益间存在差异,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现实需要,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新品种与不同高效栽培模式组合才能达到节本增产增效目的。
早熟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赣油杂1009”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选育和推广应用早熟油菜,避免或减轻江西3熟期油菜产区油菜生育后期的高温逼熟或干热风等灾害的危害,为三熟制早稻等后茬作物及早腾地,保证后茬作物的高产、稳产并确保我国粮油安全供给。[方法]恢复系和不育系主要通过系统选育,综合性状和适应性主要通过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赣油杂1009"在江西省早熟组各点试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早熟性,开花较早,终花早,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性能和增产潜力,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结论]早熟性育种重点是进行花期选择,油菜初花和终花期的迟早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油菜成熟期的早晚,可以作为生育期选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