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14 CSCD
摘要: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苎麻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干、湿筛法研究了种植苎麻和花生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花生地相比,苎麻地有机质、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沙粒分别升高了28.44%,10.06%,5.65%和53.13%,土壤容重、粉粒和黏粒则分别降低了7.20%,14.85%和34.95%,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稳定性指数(ASI)显著升高(p<0.01),苎麻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花生地;(3)两处理均以0.25~1mm粒径团聚体保存几率最大,抗水蚀能力最强。(4)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有机质、沙粒含量、>1mm的干团聚体、>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MWD以及AS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粉粒、黏粒、<0.25mm干团聚体、<0.053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