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病原鉴定与高效药剂筛选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猕猴桃褐斑病在赣西和赣北发生严重,11个调查点位中5个点位发病等级中值在5级及以上;猕猴桃褐斑病在赣东和赣南发生较轻,10个调查点位的发病等级中值均为0.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对猕猴桃褐斑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7.36,6.97,5.30和2.50 μg·mL-1.[结论]猕猴桃褐斑病在赣北和赣西发生严重,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可作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潜在高效药剂.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病情调查 病原菌鉴定 多主棒孢 药剂筛选


江西槟榔芋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l和β-tubulin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根据病原菌菌落、卵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基于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确定该病原菌为芋疫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3.4%双炔酰菌胺SC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6 μg/mL;96.8%烯酰吗啉TC、0.3%丁子香酚SL、20%氟吗啉WP、500 g/L氟啶胺SC、97%霜脲氯T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介于0.094~1.272 μg/mL之 间,研究结果可为槟榔芋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黄瓜绵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的筛选
《植物保护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黄瓜绵腐病,本研究对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黄瓜绵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基于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4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自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培养后分别获得12株和10株菌株;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直,藏卵器大小为18.1~32.9μm;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弯曲,藏卵器大小为15.1~25.3μm;结合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结果,将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将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德里腐霉Py. deliense。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对瓜果腐霉和德里腐霉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71μg/mL和0.25μg/mL;霜脲氰次之,EC50分别为3.68μg/mL和3.36μg/mL,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3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的抑制效果差别不大,但烯酰吗啉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抑制效果差异明显,EC50分别为18.06、33.58和0.18μg/mL,表明防治黄瓜绵腐病优先选择甲霜灵。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