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灰色关联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深入探究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好地发展农田水利来促进农业生产。分别选取8个投入指标以及8个产出指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分别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率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度分别为0.635 349和0.594 240,依次位居第13和15位,有效灌溉面积位居第5位,有效灌溉率位居第8位。从结果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对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还有着较大的潜力,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灰色系统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基于“三废”污染视角
《农业经济与管理 》 2014
摘要:从"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和治理视角着手,采用数据、图表对照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废"排放量呈现增加趋势,区域内存在污染排放和治理严重不对等现象;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应从法律制度角度加以严格规范,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完善鄱阳湖生态环境监管预警,实现鄱阳湖区产业生态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究
《湖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休闲农业发展的角度,在其概念、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探索适合当地的模式,主要有民俗节假日模式、休闲体验模式、科技示范园模式、教育基地模式等,并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及其对策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需求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几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农户信息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指出其发展趋势,提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结果]随着农民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信息需求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需求载体由传统媒体转向现代媒体、信息内容需求从单一转向多元、信息服务需求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农村信息化资源分散、信息资费过高以及信息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故相应的建设对策有:构建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实施多元化投融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分区初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摘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以此所反映的各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为依据,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探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等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并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