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aize(模糊匹配)
10条记录
“双碳”目标下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条件、困境及对策分析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碳"战略不断推进,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落实农业"双碳"目标的有力途径.当前,江西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粮食总产和面积恢复性增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逐步增长等,为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气候、资源、环境、市场、科技创新、生产经营主体等诸多生产要素制约,建议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强化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行动,激发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力,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配套支持,以推动江西粮食产业朝着绿色生态全链条方向发展.

关键词: 粮食产业 绿色转型 基础条件 困境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三品一标”背景下的南昌农业品牌发展研究

农村农业农民 2022

摘要:农产品的品质直接决定着市场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而农业品牌又是产品质量安全和信誉的载体.农业生产新"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同时对农产品品质保障和农业品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着重分析了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品牌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做法,剖析出农业品牌基础不够牢、优质品牌数量不很足、企业品牌意识不太强、品牌建设力度不够足等突出问题.综合考虑本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农业品牌的策略建议:突出产品品质特色,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监管提质;分区打造品牌精品,建立"洪字号"品牌体系;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产业纵深发展;实施多维营销策略,提升品牌传播效能.

关键词: 农业品牌 发展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赣甜糯3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赣甜糯3号是以自交系HNM05为母本,以自交系YN16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鲜食糯玉米一代杂种.株高222.7 cm,穗位高82.5 cm,果穗锥型,穗长18.4 cm,穗粗4.8 cm,穗行数14行;籽粒白色,甜糯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81%,每667 m2鲜穗产量800 kg左右.春播出苗至鲜果穗成熟90 d(天),秋播80 d(天),田间对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与对照苏玉糯5号相当,适宜江西省及东南地区鲜食糯玉米产区种植.

关键词: 糯玉米 赣甜糯3号 一代杂种 甜糯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钾对双季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玉米(Zea mays L.)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钾素营养.研究长期大量投入钾素对玉米钾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旨在保障该地区双季玉米的高产高效和土壤钾库平衡.[方法]红壤钾肥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始于1986年,种植制度为一年两季玉米.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氮磷化肥处理(NP),氮磷钾化肥处理(NPK),2倍量的氮磷钾化肥处理(DNPK),氮磷钾化肥+有机肥处理(NPKM)和单施有机肥处理(OM).每季收获后,调查分析玉米产量和钾素含量,以及耕层土壤有效钾含量,计算玉米钾素吸收量、钾肥利用率、钾肥收获指数、钾肥农学效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并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分析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等指标及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钾素表观平衡等的变化规律.[结果]在试验的33年(1986—2018)间,NPK、DNPK、NPKM和OM处理的玉米年均产量和年均吸钾量均显著高于NP处理.在试验的第一个10年(1986—1995年)间,各钾肥处理间玉米产量和吸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第3个10年(2006—2015)和后3年(2016—2018年)间,NPKM处理的玉米年产量和年吸钾量分别比NPK处理提高了129.9%~246.7%和55.2%~62.1%.33年玉米的年均钾肥利用率以OM处理最高,而DNPK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2006—2015和2016—2018年,NPKM处理的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DNPK处理,在2016—2018年间分别比NPK和DNPK处理显著增加了56.0%和119.2%.与NPK处理相比,1996—2005、2006—2015和2016—2018年间NPKM处理的年钾肥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61.6%、53.5%和35.8%,年钾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23.3%、227.8%和445.5%.除了1986—1995年间OM处理土壤钾素为亏缺外,其他施钾处理的土壤钾素均为盈余,NPKM处理的钾盈余量比NPK处理增加了53.2%~211.6%.钾素盈余量与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P<0.001),钾素盈余量每增加1 kg/hm2,2016—2018年间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2.60 mg/kg,明显高于1996—2005和2006—2015年的1.40和1.18 mg/kg.[结论]除前10年的单施有机肥处理外,其他施用钾肥处理在试验期间土壤钾素均处于盈余状态,钾肥施用量和钾肥来源对玉米钾素的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试验20年之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吸钾量和钾肥利用率的提升优势逐渐凸显.同时,长期施用钾肥导致的钾素盈余量增加会进一步提升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且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钾素盈余量对耕层土壤速效钾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

关键词: 红壤 玉米 钾素表观平衡 耕层土壤速效钾 长期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荪-玉米-芥菜立体套种轮作初探

食用菌 2019

摘要:探索了竹荪-玉米-芥菜立体套种轮作模式的技术要点、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及对土壤影响,为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竹荪 玉米 芥菜 立体套种 高效种植 生态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的长期施肥红壤旱地土壤肥力评价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红壤旱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肥力水平,基于1986年建立的江西进贤红壤旱地玉米定位试验,选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5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和比较了连续施肥30年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旱地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结果表明,数据球形假设检验KMO值为0.73,Bartlett值为127.98,Sig<0.01,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NI)以氮磷钾配施猪粪处理最高(0.94),单施猪粪次之(0.92),单施氮肥最低(0.42)。因此,红壤旱地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旱地 玉米 肥力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玉米生产效率时空特征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我国玉米生产效率提升,基于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法以及ESDA分析法,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20个玉米主产省(区)玉米生产综合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5年,研究区域玉米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都未达到DEA有效水平,综合技术效率提高主要依赖生产方式改进,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6.7%,其增长显著依赖于技术进步。(2)各省(区)综合技术效率的差异主要受农业生产方式(技术运用等)、经营规模及农业生产占比等的影响。综合生产技术效率较高的省(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较高;而综合效率较低的省(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差异较大。缺乏区域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或技术未得到有效投入,推广运用会导致玉米全要素生产率降低。(3)玉米生产各个投入要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松弛,配置不合理,均有可节约的空间。(4)研究区域玉米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呈现集聚性,11年间空间差异扩大。少部分区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与黄淮海地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针对性提高区域适用技术的有效投入、改善经营规模,是提高各省(区)玉米生产效率的关键,同时,加强空间布局优化,使玉米生产达到"H-H"集聚是整体提升我国玉米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 玉米 生产效率 DEA模型 ESDA分析法 时空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环境下玉米单倍体注射法与自然加倍研究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杂交种正大619为母本,单倍体诱导系桂诱1号诱导其产生的单倍体为材料,在温室大棚和大田两种环境下,采用秋水仙素注射法和自然加倍法进行单倍体加倍处理,对两种环境下不同加倍方法的散粉率和吐丝率进行方差分析。对散粉率的分析表明,在温室大棚环境下散粉率比在大田中有极显著提高,温室大棚中注射法与自然加倍散粉率分别是12.02%和13.97%,大田中分别为9.27%和6.87%。不同环境与加倍处理方法间的互作有显著差异,在温室大棚环境下,自然加倍法对提高散粉率的效果最好。对吐丝率的分析表明,吐丝率在温室大棚与大田环境之间有显著差异,大棚环境中注射法与自然加倍吐丝率分别是99.30%和99.37%,大田中分别为97.76%和96.36%。在育种基地创造适宜的玉米单倍体生长环境,自然加倍法也能够获得可观的雄穗散粉率,并提高雌穗吐丝率,从而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自然加倍 注射法 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影响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为了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区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收集了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15年的田间试验资料,下载了Had CM3气候模式A2、B2情景下2050s以及2080s气象资料,将降尺度后的气象资料输入DSSAT模型,模拟了未来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栾城日均温将明显升高,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均将缩短,耗水量总体上均减少,冬小麦产量增加,夏玉米产量下降;将现有的中熟玉米品种调整为晚熟品种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的生育期将缩短,耗水量将减少,产量将明显增加,而夏玉米的生育期将延长,耗水量将增加,产量将与现在相差不大。因此,调整作物品种是华北平原未来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耗水量 生育期 产量 冬小麦 夏玉米 华北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糯甜玉米产业化开发前景

玉米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西省是我国鲜食及加工型糯、甜玉米的优势产区,其大部分地区可以春、秋两季播种。另外,糯、甜玉米作为鲜食及加工特用型玉米品种,有着普通玉米高产、稳产的特性,又具有自身优良特性;糯、甜玉米含有较高的支链淀粉及多种类型糖分,是两种有益人体健康且营养丰富的食品;糯、甜玉米作饲料,特别是糯玉米子粒作饲料,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产业化开发糯玉米和甜玉米是江西省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可极大地促进江西省农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糯玉米 甜玉米 产业化开发 江西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