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危害茶树菇新害虫-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Diptera:Sciaridae)的生物学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栽培茶树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危害茶树菇的蕈蚊。通过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该蕈蚊进行制片和拍照,描述了其卵、幼虫、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另外,通过在培养箱中饲养该蕈蚊,观察、记录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危害茶树菇的蕈蚊为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为江西省新纪录种,与Bradysia peraffinis COⅠ序列(登录号:JQ613799)的相似度达到99.85%。该蕈蚊以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研究发现,老熟幼虫爬至培养料口化蛹,羽化后飞出菌袋。其成虫活泼善飞,具有趋光性,生活史约20~29 d,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明显。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蕈蚊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Bradysia peraffinis 分子鉴定 形态特征 生物学 江西
基于大样本数据的中国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研究
《古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扇型植硅体在水稻起源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区分存在不确定性,限制了扇型植硅体在早期稻作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植硅体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扇型植硅体长宽大小趋势是,普通野生稻大于栽培稻,粳稻大于籼稻;普通野生稻B/A显著大于栽培稻,粳稻B/A又显著小于籼稻。水稻扇型植硅体的长(VL)与宽(HL)呈现正相关的规律,扇型植硅体主要分布在VL<41μm和HL<39μm与VL>41μm和HL>39μm的区间内;在遗址水稻鉴定中,如发掘的扇型植硅体中多数B/A小于等于1.20就有很大可能是粳稻;如B/A大于1.2,可再根据扇型植硅体的大小区分野生稻和籼稻,多数植硅体在VL<41μm和HL<39μm的区间内可能是籼稻,在VL>41μm和HL>39μm的区间内则可能是普通野生稻。
红翅槭花芽形态分化观察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8
摘要:以10年生的江西红翅槭为试材,采用体视显微法研究了红翅槭花芽分化及分化特征,对花芽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翅槭的花芽由当年生枝形成,花芽分化的时期在9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整个分化过程长达5个月,次年3月开花。顶芽和腋芽均可进行花芽分化,顶芽比侧芽分化早,整个花芽分化可化划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花序原基分化、小花原基分化、花器官分化期、花序形成期等6个时期。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花芽外形也逐渐发生变化,未分化前呈扁三角形,随着分化进程的推进,芽体逐渐饱满增长,到花序分化完成时变成圆柱锥形,纵向长于横向。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