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杆铁皮石斛提纯关键技术
《绿色科技 》 2021
摘要:组织培育的红杆铁皮石斛在江西省萍乡市棚内采用穴盘种植与仿野生种植两种种植方式,产品品质优,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枝条红杆率能达到95%以上。红杆铁皮石斛鲜茎多糖含量相对较高,按干燥品计算,结果以无水葡萄糖计算含多糖42.0%,含甘露糖20.3%。结合利用优质道地野生种质资源、人工杂交授粉后成熟蒴果的种子经萌发组培繁育、科学的人工规模化种植技术,对组培红杆铁皮石斛在江西萍乡培育、种植及主要产品开发进行了提炼总结,旨在为铁皮石斛的深入研究及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实现铁皮石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奠定科学技术与资源基础。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时估测叶面积指数,进而结合江西双季稻高产栽培经验和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对双季稻穗肥追氮量进行实时推荐,并和当地农户施肥方案和产量进行比较。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函数。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单生育期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模型;其中,拔节期的光谱监测模型表现最佳,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80 6和0.878 8,模型预测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5、7.28%和6.18%、0.923 2和0.926 9。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应用表明,紧凑型品种的穗肥用量高于松散型品种;与农户方案相比,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的调控方案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6.58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0.82个百分点、净收益103元/hm2和产投比0.9,而产量比农户方案略高或持平。与传统非定量农户施肥法相比,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氮肥调控方法可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施氮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氮 肥料 作物 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双季稻 差值植被指数 氮肥调控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双季稻机插育秧床土选择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择适宜双季稻地区机插育秧床土,以双季杂交早稻组合金优299以及杂交晚稻组合天优12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水稻干细土、菜园干细土及旱地干细土等不同类型床土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秧苗素质及大田产量来衡量,3种类型床土育秧优势排序为,菜园干细土>水稻干细土>旱地干细土。具体来说,菜园干细土处理秧苗的根系多而发达,茎基宽而百苗干重大,秧苗健壮成秧率高,成秧率比其它两处理分别平均高3.53%、4.23%;漏蔸率低,机插质量好,漏蔸率平均分别低于其它两处理达3.5%、2.5%;活棵返青快,基本苗充足,有效穗多产量高,实际产量平均分别高于其它两处理达5.40%、7.10%。综上所述,菜园土是在江西等地区比较理想的机插双季稻育秧床土。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生长 机插 双季稻 不同类型床土 秧苗素质 产量
一种捕食螨饲养观察装置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在室内防止捕食螨逃逸,设计一种防止逃逸行为的饲养观察装置。【方法】对比研究了传统隔水式饲养装置和改进型装置在防止逃逸行为中的效果,及改进型装置对捕食螨发育及繁殖能力有无影响。【结果】改进型装置通过添加瓶塞、棉线、盖玻片组成密闭小室,可有效防止捕食螨的逃逸,逃逸率仅为3.3%。另外,使用该装置后的捕食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能力与隔水式饲养法相比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本文设计的饲养观察装置可在捕食螨生物学、生态学及农药抗性等基础研究中应用。
5种植物对Pb胁迫的生物响应及累积特征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选择江西Pb矿区分布频率高、且原位植株体内含Pb量大于500 mg/kg的茼麻、空心莲子草、青葙、加拿大蓬和鳢肠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土培模拟胁迫试验,研究Pb胁迫下5种植物的生物响应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随着Pb胁迫水平的提高,青葙、加拿大蓬和鳢肠3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而茼麻和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含量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Pb胁迫水平的提高,5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高于其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所有供试植物根系的Pb吸收量均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茼麻、空心莲子草、青葙和加拿大蓬4种植物地上部分的Pb吸收量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鳢肠在5000~15000 mg/kg胁迫水平下,其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量随着Pb胁迫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但至18000~20000 mg/kg胁迫水平时,因转运能力的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其地上部分的Pb吸收量持续下降。5种供试植物中,以茼麻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能力和转移能力最强,空心莲子草则对Pb胁迫表现出良好的耐性,这2种植物在高含Pb量土壤均能生长良好,且生物量较大,可用于Pb污染土壤的修复。
关键词: 植物 Pb胁迫 叶绿素 生物量 累积特征 土壤修复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著(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关键词: 土壤 温度 农作物 冷浸田 垄作 免耕 水稻产量 土壤团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