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东乡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鉴定穗部性状主效QTL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穗是水稻产量的主要承载者,发掘穗部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对进一步精细定位、克隆和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东乡野生稻为供体构建的一套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群体为材料,在4个生态环境下进行穗部性状表型鉴定与主效QTL定位分析.[结果]不同生态环境下CSSL群体穗部性状存在较大幅度变异,东乡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的导入显著改变背景亲本的穗部性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早季、中季、晚季和海南环境下共检测到 64 个控制每穗颖花数和籽粒大小的QTL,其中qPL2、qSN1.2、qSN2、qFGN3、qTGW2、qTGW12.1和qSL2在 3个环境下稳定表达,21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其余QTL仅在单一环境下被发现;主效QTL qSN1.1、qSN1.2、qSN2、qSN3和qSN12对每穗颖花数具有明显的影响,多个QTL聚合具有明显调控每穗颖花数的功能;主效QTL qSL2、qSL3.2、qSLW3.1、qSLW3.2、qTGW8.1 和qSLW10 对籽粒大小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些位点分别作用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籽粒大小;同时,穗部性状QTL成簇分布于10 个染色体区段,其中主效QTL簇qGNS1.1、qGNS1.3、qGNS2.1、qGNS3.1、qGNS9、qGNS10和qGNS12包含多个调控每穗颖花数及籽粒大小性状的QTL,可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来自东乡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具有明显调控产量表型的功能.[结论]研究结果不仅为东乡野生稻优异基因发掘奠定基础,也可为水稻穗部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新基因源.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穗部性状 QTL分析


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QTL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是影响水稻生产效益和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发掘相关性状主效QTL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水稻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也可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材料.[方法]以优质粳稻龙稻5号为母本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号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3个环境条件下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进行性状比较和QTL分析.[结果]检测到37个与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的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三个环境分别发现15、15和21个QTL,其中仅10个QTL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2个QTL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QTL具有明显的遗传重叠效应,第2、6、7、10和11染色体上存在主效QTL簇,对加工和外观品质存在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第7染色体RM1306-RM420区间存在一个新的QTL qMAQ7(qChlak7),该区间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较强的调控效应;此外,上位性互作也是调控加工和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效QTL参与上位性互作效应.
关键词: 水稻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QTL分析 qChalk7


利用东乡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日本晴为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研究材料, 2019年分别在北京、山东临沂和江西南昌对分蘖数、穗粒数和粒形等11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环境鉴定,结合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基因型数据定位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3个环境共检测到68个QTL,包括株高4个、穗长5个、分蘖数2个、一次枝梗数7个、一次枝梗粒数8个、二次枝梗数8个、二次枝梗粒数10个、每穗粒数6个、千粒重7个、粒长8个和粒宽3个; LOD值介于2.50~12.66之间,贡献率变幅为4.67%~27.79%,15个QTL的贡献率大于15%;24个QTL与已报道位点/基因位置重叠,44个QTL为新发现位点; 6个QTL在2个环境能被检测到, 1个QTL qTGW2能在3个环境检测到,且是还未报道的新位点。最后,利用BSA法验证了qPH7、qPBPP8-2和qGW10三个QTL的可靠性。本研究将为后续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克隆以及进一步解析其遗传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产量相关性状 QTL分析


利用RILs群体对早、晚季水稻穗部结构性状的QTL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和利用新的高产相关的穗部结构性状的QTL,本研究以粳型超级稻'龙稻5'和典型高产籼稻'中优早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早、晚季生态环境下对水稻穗部结构性状进行QTL分析.早、晚季环境下穗部结构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化,晚季环境下穗部产量性状优势明显,早、晚季环境下穗部结构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共检测到61个穗部结构性状相关的QTL,仅13个QTL能在早、晚季环境下稳定表达,早、晚季环境下检测到QTL的特征值存在明显差异.水稻穗部结构性状QTL成簇分布在1号、3号、4号和10号染色体,其中QTL簇qGNC1和qGNC4b是两个重演性较好的多效性位点,多效性QTL簇qGNC4a和qGNC10是新发现的两个主效位点,此外,检测到23个加性效应QTL或非加性效应位点间的上位性互作位点.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并为两个新的主效QTL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早季 晚季 穗部结构性状 QTL分析


水稻耐储藏特性三年动态鉴定与QTL分析
《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耐储藏特性是粮食作物的特殊农艺性状之一,耐储藏性能对种子生产和种质资源保存有重要意义.以粳型超级稻龙稻5(LD5)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ZYZ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共180个株系)为实验材料,自然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1年、2年和3年后,对不同储藏时段种子发芽率进行比较,并利用22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进行动态QTL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时段龙稻5的发芽率均显著低于中优早8,株系间耐储性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储藏时段发芽率显著相关,相邻存储时段发芽率关系紧密.共检测到17个耐储性相关的QTLs,3个老化时段分别检测到5、4和3个,检测到5个动态条件QTLs,单一QTL解释5.60%–32.76%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在–16.78%–16.95%范围内.主效QTL簇qSSC2、qSSC6、qSSC7和qSSC8能调控不同储藏时段的发芽率, qSSC6具有明显降低发芽率的效应.共检测到26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主效QTL qSS1和q SS4参与上位性互作,这表明上位性互作是调控耐储藏性状的重要遗传组成.研究结果为水稻(Oryza sativa)耐储性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同时丰富了耐储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水稻 自然老化 种子耐储藏 QTL分析 上位性互作


水稻穗部性状QTL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遗传世代QTL定位结果的差异,鉴定新的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为水稻高产和穗型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信息。以沈农0530-9和北陆129杂交衍生的F2群体和F2∶3家系为试验材料,对穗部性状和籽粒大小性状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分析。共检测到47个穗粒性状相关的QTL,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F2和F2:3群体分别均检测到30个QTL,2个群体检测到的QTL的LOD值、贡献率和效应值存在明显差异,仅有13个QTL能在2个群体中稳定表达;QTL存在明显的遗传重叠现象,成簇分布在第1、2、3、6和9号染色体上,5个区段包含23个相关QTL,占QTL总数的55.32%,其它QTL在染色体上相互独立。不同遗传世代QTL定位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位于第2和9号染色体上位点是调控穗粒性状的稳定表达的多效性热点区域,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QTLq PL2、q PW2和q ST2是3个新的稳定表达的QTL,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水稻 F2和F2:3群体 穗部性状 籽粒大小 QTL分析


稻米中7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QTL分析
《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2013 CSCD
摘要:矿质元素不仅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食物链途径最终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因此,探究稻米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形成机制和遗传机理对水稻矿质营养元素生物强化育种研究和缓解人们矿质营养元素失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2个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BIL)BC_1F_5株系为材料,2010年夏季和冬季分别于种植于浙江富阳和海南陵水2地。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分别测定海南环境下糙米和杭州环境下糙米及精米中钙(Ca)、镁(Mg)、铁(Fe)、锌(Zn)、锰(Mn)、铜(Cu)和硒(Se)等7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应用含149个DNA标记、覆盖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