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下芝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芝麻营养品质性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异特征,选用8个白芝麻品种,在全国13个试验点种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8个芝麻品种在13个试验点的平均含油率、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分别为55.43%、38.88%、46.16%、8.63%、4.56mg/g和2.70mg/g.含油率随着纬度的升高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在襄阳试验点的含油率最高,平均为57.50%,且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点;伊犁试验点芝麻素、芝麻林素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58 mg/g和3.60 mg/g,其他试验点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先升高再降低.说明襄阳适宜种植高含油率芝麻,伊犁适宜种植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高的芝麻.
不同菌种发酵垫床对青年奶牛生长、健康及其舍内环境卫生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对发酵床养殖模式奶牛舍内环境卫生、垫料理化、青年牛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筛选出优势菌种组合。在2019年4—11月对某青年牛舍进行初次铺设。牛舍长232 m、宽10 m,平均分为4个区域,各区域相互独立,且采光和通风方式相同。此外,每个区域饲养7月龄、体重240~250 kg、体高135~145 cm、体况等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母)8头。垫料按木屑、稻草、压榨牛粪9:10:8混合均匀铺制,厚度为0.5 m,各区域接种不同比例复合芽孢杆菌(活菌量500亿/g)、乳酸菌(活菌量60亿/g)和酵母菌(活菌量60亿/g)。菌种使用步骤:先温水活化(每千克菌种添加100 g尿素和0.5 kg红糖),然后按比例混匀放置3 h活化;喷洒;翻动均匀。1号区域:复合芽孢杆菌和乳酸菌(2:1);2号区域:酵母菌和乳酸菌(2:1);3号区域:复合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1:1:1);4号区域为对照组,未添加外源菌种。结果表明:1号区域内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2号与3号区域;4号区域内噪音显著高于其他区域;1号区域内PM1、PM2.5和PM10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区域;1号区域垫料厚度和垫料深层温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蹄踵深度、后肢后视等指标在组间差异显著,皆以3号区域为高;4号区域青年牛的谷草转氨酶和总蛋白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3号区域青年牛的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其他区域。综上,采用不同菌种处理发酵垫床会对牛舍环境卫生和青年奶牛健康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对牛舍内粉尘浓度指标影响,以2:1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菌为优势组合;考虑对青年牛体尺发育指标影响,以1:1:1复合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菌为优势组合。
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穗部性状QTL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发掘与产量相关的穗粒性状QTL对进一步克隆和利用高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粳稻龙稻5号和典型高产籼稻中优早8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在4种环境下对穗部性状进行比较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3个穗部性状QTL,分布于除第9染色体外的11条染色体上。在4个环境下分别检测到27、27、18和35个QTL。其中,16个QTL能在2个环境下被检测到,12个在3个以上环境下稳定表达,分别占QTL总数的25.40%和19.05%;第1、3、4和5染色体的多效QTL簇能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对穗部性状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第3染色体STS3.3-STS3.6区间的qSNP3、第4染色体RM5688-RM1359区间的qSNP4.1是2个新的稳定表达的多效性QTL簇。此外,上位性效应是调控穗部性状的重要组分。
两种环境下玉米单倍体注射法与自然加倍研究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杂交种正大619为母本,单倍体诱导系桂诱1号诱导其产生的单倍体为材料,在温室大棚和大田两种环境下,采用秋水仙素注射法和自然加倍法进行单倍体加倍处理,对两种环境下不同加倍方法的散粉率和吐丝率进行方差分析。对散粉率的分析表明,在温室大棚环境下散粉率比在大田中有极显著提高,温室大棚中注射法与自然加倍散粉率分别是12.02%和13.97%,大田中分别为9.27%和6.87%。不同环境与加倍处理方法间的互作有显著差异,在温室大棚环境下,自然加倍法对提高散粉率的效果最好。对吐丝率的分析表明,吐丝率在温室大棚与大田环境之间有显著差异,大棚环境中注射法与自然加倍吐丝率分别是99.30%和99.37%,大田中分别为97.76%和96.36%。在育种基地创造适宜的玉米单倍体生长环境,自然加倍法也能够获得可观的雄穗散粉率,并提高雌穗吐丝率,从而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
甘薯块根产量性状生态变异及其与品质的相关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徐薯25"与"徐22-5"去雄杂交得到的105个后代材料,在我国主要甘薯种植区4个不同生态点(徐州市、烟台市、万州市和南昌市)进行种植试验,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甘薯产量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茎叶干率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主要产量性状表现为环境效应远大于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同生态条件下,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幅很广,单株鲜薯重变异系数最大,单株干薯重变异系数次之,而薯块烘干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徐州点的茎蔓长与单株分枝数最大,茎粗与单株结薯数最小;烟台点的茎粗、单株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和鲜薯重最高,茎叶干率最低;南昌点的茎蔓长、单株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最低,薯块烘干率、茎叶干率、单株结薯数及干薯重最高;万州点的薯块烘干率、单株分枝数、鲜薯重和干薯重最小。结合相关性结果可知,在所有供试地点中,单株鲜薯重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表明甘薯高产、高蛋白质育种工作难度较大。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型 生态环境 产量性状 互作效应 相关性
不同生态环境下2009年江西省主栽早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省5个生态环境不同的试验点,采用分3批播种(间隔期5 d),评估全省10个主栽早稻品种及各地4~7个自选品种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稻瘟病的发生差异很大。根据3个试验点获得的有效数据统计,对叶瘟表现中抗的品种有金优463、株两优02和株两优09,其平均病叶率分别为0.27%、0.34%和0.30%;对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株两优09和淦鑫203,其平均病穗率分别为0.41%和0.89%,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陆两优996、株两优02、T优898、金优463,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76%、1.76%、2.29%和3.37%。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采用分批播种法能有效地甄别水稻品种的避病性,为翌年抗瘟品种的选用及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