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省山药病原线虫种类鉴定及地理分布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山药病原线虫的种类及地理分布,对采自主产区的157份山药样品进行了线虫分离与形态学鉴定,并对主要病原线虫种类进行rDNA-ITS和28S的序列比对和种群系统进化分析.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山药病原线虫种类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调查结果表明,咖啡短体线虫在江西省大部分山药产区广泛分布,是优势种群.吉安市永丰县和泰和县山药线虫危害最为严重,山药样品中线虫检出率分别为66.7%和88.9%.南方根结线虫在江西省山药产区不是优势种群,呈零星发生.此外,山药样品中存在两种线虫的单一种群侵染和复合种群侵染,分别占总样品数的87.1%和12.9%.综上,本研究明确了江西省山药主产区病原线虫的优势种是咖啡短体线虫,为江西省山药病原线虫的科学防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山药 咖啡短体线虫 南方根结线虫 系统进化 地理分布
中国天门冬属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芦笋是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芦笋生产第一大国.但种子主要依赖进口,因此中国需要创新芦笋育种体系,提高国内品种的国际竞争力.遗传分析发现,芦笋的遗传变异小,品种内杂种优势弱,而种间杂种是利用杂种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芦笋所在的天门冬属经典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紊乱,限制了其种间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中国已发现31种该属植物,是芦笋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有效的遗传资源.本研究综述了该属植物的经典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下一步厘清该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开展芦笋种间强优势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少毛钝绥螨的生物学特性及rDNA ITS序列分析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少毛钝绥螨Proprioseiopsis asetus是在国内有分布的一种捕食螨,其研究尚不深入。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在25℃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少毛钝绥螨对芦笋蓟马1龄若虫、柑橘全爪螨低龄若螨、椭圆食粉螨1龄若螨和丝瓜花粉的食性。结果表明:少毛钝绥螨可以取食以上4种食物,其中对粉螨和芦笋蓟马的捕食量较大,对柑橘全爪螨捕食量较小。少毛钝绥螨及其近缘种的rDNA ITS序列在61~85、116~159、177~198、224~254、277~317、531~549、438~445 bp和580~594 bp等ITS区段存在差异性碱基。少毛钝绥螨及其近缘种分为两个组群。Proprioseiopsis、Neoseiulus、Amblyseius聚为一个组群(GroupⅠ),而Euseius单独聚为一个组群(GroupⅡ)。少毛钝绥螨与N.womersleyi和N.agrestis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少毛钝绥螨 生物学特性 rDNA ITS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形态变异特征的比较及分类关系
《生物多样性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与无瓣蔊菜(R.dubia)的分类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为阐明二者的分类学关系,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指标测量、DNA相对含量检测、体细胞染色体观察和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比较了二者的分类学特征和细胞遗传学差异。结果表明:印度蔊菜(2n=48)为六倍体,无瓣蔊菜(2n=32)为四倍体。同时,前者DNA相对含量约为150,是后者的1.5倍。通过45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分析得出,相对于球果蔊菜(R.globosa)与欧亚蔊菜(R.sylvestris),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独立聚类为一支,但在遗传距离为0.23处可以明确划分为两个种。同时,利用角果长度和结籽密度两个形态指标可以将二者明显区分为两个种。另外,二者存在明显的生殖障碍,通过正反交授粉实验得出: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自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7.73%和95.65%,而以印度蔊菜为母本的杂交处理结实率为0,以无瓣蔊菜为母本的杂交处理结实率为47.06%,但其种子萌发率为0。综上所述,印度蔊菜与无瓣蔊菜为两个种。
关键词: Rorippa indica Rorippa dubia 进化 细胞遗传 分类
江西省猪伪狂犬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gB、gE及TK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西省猪伪狂犬病原流行情况及遗传变异情况,对2017—2018年收集的疑似伪狂犬样品,以1对针对猪伪狂犬病毒gE基因的检测引物进行病原检测,并随机挑选15株PRV阳性样品,对PRV病毒复制必需的糖蛋白gB基因和主要毒力基因gE与TK基因克隆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用以探究其遗传变异关系.临床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毒检出率由2017年的4.76%提高到了2018年的7.54%,检出率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15株PRV gB/gE/TK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15株伪狂犬病毒毒株与中国株处于同一分支,与美国株Bartha差异较大.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5株PRV gB基因相互间同源性为98.9%~100%;与参考毒株的gB基因的同源性96.7%~100%;gE基因相互间同源性为99.1%~100%;与参考毒株的gE基因的同源性98.1%~100%;TK基因变异相对较小,相互间同源性为100%,与参考PRV毒株的gE基因的同源性99.1%~100%.研究结果表明,gB基因和gE基因存在较多的变异,可能是当前流行毒株抗原变异及毒力增强从而使现有疫苗免疫保护力不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毒 gB基因 gE基因 TK基因 遗传进化
芦笋枯萎病菌的鉴定及rDNA ITS序列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鉴定芦笋枯萎病致病菌并确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方法,对该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其与近缘真菌rDNA ITS序列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芦笋枯萎病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天门冬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asparagi。芦笋枯萎病菌F.oxysporumf.sp.asparagi及其同属近缘种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的rDNA 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序列在76~80、104~115、129~138、151~158、175~178、382~402、438~445和473~479bp等rDNA ITS区段上存在差异性碱基。芦笋枯萎病菌及其近缘真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属真菌大致聚为2个组群2个亚群,芦笋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asparagi与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芦笋枯萎病菌 rDNA ITS 序列比对 系统发育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鉴定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并明确其分类地位,本研究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该病菌进行了PCR扩增,克隆了其16S rDNA片段,并基于该序列对该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进而通过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其16S rDNA片段与近缘菌的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各菌株均能扩增得到1 600 bp左右的条带;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序列与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同源率为100%,将其鉴定为颖壳伯克氏菌(B.glumae);B.glumae与B.metallica、B.stabilis、B.cepacia、B.vietnamiensis、B.plantarii、B.gladioli及B.cocovenenans的16S rDNA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区域,主要集中在180~210bp、440~470 bp、580~590 bp、640~650 bp、1 000~1 040 bp、1 130~1 150 bp和1 240~1 250 bp。B.glumae与B.plantarii、B.cocovenenans及B.gladioli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个组群,其它菌株则聚为另一个组群。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颖壳伯克氏菌 16S rDNA 克隆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芦笋茎枯病菌的鉴定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芦笋茎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为准确鉴定其致病菌和探明不同区域菌株的分化程度,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五省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ITS序列上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海南省菌株的菌丝生长较快,培养5天后的平均直径为8.5 cm;培养14天后,江西省菌株由白色变为淡绿色,其它各省菌株由白色变为灰白色,海南省菌株的菌落呈现同心轮纹状;福建省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较多,平均60个/皿;五省菌株在1~238 bp和298~591 bp的ITS区段存在差异性碱基,其中河北省菌株的差异性碱基数最多;五省菌株大致聚为2个组群,河北省菌株单独聚为1个组群,其它省份菌株聚为1个组群,天门冬拟茎点霉P.asparagi与叶下珠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菌 鉴定 rDNA ITS 系统发育 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