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构成(模糊匹配)
4条记录
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SPAD值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

摘要:提高产量是水稻(Oryza sativa L.)育种的关键.为了快速有效地监测水稻产量,开展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功能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SPAD)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亦明确SPAD值测定的最佳生育时期,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钟落潭基地设置了两个水稻品种的不同氮肥处理早晚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叶片SPAD值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为降低趋势,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为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且不同氮肥处理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在早造和晚造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早造和晚造在分蘖期的水稻功能叶片SPAD值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拟合效果最好.因此,在分蘖期进行水稻产量预测的效果最佳.此结果为水稻早期产量预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SPAD 产量 产量构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双季机插稻 产量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杂交水稻株型和产量构成的边际效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江西省双季稻区域试验品种,通过调节栽插密度在田间分别设置四边、双边、单边和无边际效应4种处理的边际类型种植,收获后考察各处理的株叶形态参数和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两季水稻各品种有效穗数、叶长和穗长均随着边际的减少而呈现下降趋势.近一半早稻品种的株高随着边际的减少而降低,所有早稻品种的叶宽均随着边际的减少略有增加,但晚稻品种的株高和叶宽在不同边际类型中变化差异不大.在早稻大部分品种的双边和单边边际类型中,剑叶角度和叶尖角度均比四边和无边际类型中的角度要小,晚稻在不同边际类型中增减趋势表现不一.穗粒数在早稻季所有品种中均随着边际类型的减少而减少,晚稻只有部分下降.千粒质量在双季稻不同品种和不同边际效应类型中基本保持稳定.综合理论产量,对于穗粒数较多的杂交水稻宜采用本研究中单边边际类型或双边边际类型种植.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边际效应 株叶形态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

关键词: 全天增温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