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防治(模糊匹配)
10条记录
江西猕猴桃主要病害种类和防治调查

现代园艺 2016

摘要:通过对江西猕猴桃主产区果园的病害情况调查,综述了江西猕猴桃主要病害:褐斑病、黄化病、根腐病、黑霉病、膏药病、花腐病和炭疽病等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 猕猴桃 病害 发生规律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调查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采用入户调查法评价了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程度和支付意愿。调查表明,只有35.5%的农户知道农业面源污染概念,61.8%的农户化肥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相关知识来源于农业推广部门,50.0%的农户在政府培训推广减肥增效新技术时可能降低化肥施用量;89.1%的农户愿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议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差别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贴政策。

关键词: 农户 参与 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菖蒲提取物及混配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控制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提取物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1的活性及使用浓度,研究了石菖蒲提取物对褐飞虱的触杀毒力,30%石菖蒲乳油及30%石菖蒲扑虱灵混配乳油对褐飞虱的室内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菖蒲提取物对褐飞虱3龄若虫及长翅型雌成虫处理48h后的LD50分别为0.64和0.95μg/头。室内盆栽试验表明:30%石菖蒲乳油30倍、30%石菖蒲扑虱灵混配乳油50倍施药3d后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56%和96.67%。30%石菖蒲乳油20倍、30%石菖蒲扑虱灵混配乳油300倍,施药7d后,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8.46%和79.76%。

关键词: 石菖蒲 提取物 混配 褐飞虱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象灾害对江西柑桔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介绍了江西省柑桔产业发展的现状,综述了近年来低温冻害、季节性干旱对江西柑桔生产的影响,阐述了这2种气象灾害的气象特征、柑桔的受害特征以及灾害的评估和防治措施,并讨论了今后在柑桔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柑桔 气象灾害 影响 防治 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摘要:病虫害是制约有机水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述了目前有关有机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药剂防治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从事有机水稻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有机水稻 病虫害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5%肟菌酯·戊唑醇(NATIVO)防治稻曲病田间试验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用75%肟菌酯.戊唑醇(NATIVO)防治稻曲病,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 d)和之后10 d各施药1次(使用剂量为150~225 g/hm2)对稻曲病的防效达89.03%~90.24%,但当剂量为75 g/hm2时,防治效果显著降低。1次防治时,以破口前7 d用药防效较好。30%爱苗乳油和"FLINT"可湿性粉剂对稻曲病也有较好的防效。

关键词: 稻曲病 75%肟菌酯·戊唑醇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大豆锈病发生及防治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00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锈病在江西主要分布于浙赣铁路线以南 ,特别是以赣南山区、吉泰盆地发生最为严重 ,以为害 (夏 )秋播大豆为主 ,年发病面积 4万hm2 左右 ;一般年份大豆锈病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达 1 0 %~ 40 % ,与施药保护区相比 ,品种“八月黄”的产量损失率达 1 6 .8%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玉山青皮豆”、“日向”、“中油 84-87”、“中油R -34”、“九月黄”、“SK1”等品种的表现较好 ,抗性较强 ,可在江西推广利用

关键词: 大豆锈病 发生 防治 江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略论母猪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及防治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1997

关键词: 猪病 母猪 乳房炎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苎麻炭疽病发生及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报道了苎麻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苎麻炭疽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8℃,最高抑制生长温度35℃,高温致死温度55℃,pH 值4—9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 pH 值6—7;分生孢子萌发需要在高湿条件下,相对湿度低于79.3%不能萌发,高温致死温度62。C。苎麻炭疽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问病残体。日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气候条件有利该病的流行,病害的严重度与品种、肥料等有关。供试药剂中,以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50—500倍防效最好,在麻苗高30_(cm)ra左右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8天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获得理想的防效。此外,麻田施石灰中耕覆土有良好的防病增产作月]。

关键词: 苎麻炭疽病 初侵染源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苎麻炭疽病防治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本文简明报道了苎麻炭疽病防治的研究结果:头麻收获后,结合中耕复土,每亩施用石灰75公斤,防效达57.42%~76.98%。在供试的农药中,以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次之,瑞枯霉防效较差,拌种双的防效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以250~500倍液为宜。在当季苎麻生长初期(苗高30cm左右)应开始施药,此时炭疽病尚处于发病初期,以后每隔7~8天施用1次,每季麻以施用2~3次药即可获得理想效果。40%拌种双防治苎麻炭疽病,在大田防治示范中,与小区试验防效基本一致。

关键词: 苎麻 炭疽病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