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定位试验,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方法】从江西连续30年的定位试验稻田采样,比较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30F+70M)的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有机肥早稻用紫云英,晚稻用腐熟猪粪;无机肥用尿素、过磷酸钙与氯化钾。采集的水稻品种为赣晚籼37号(926),把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然后分别截取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的籽粒测定粒重与结实率。【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三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稻的结实率均有提高,特别是稻穗中、下部的结实率均高于NPK处理,虽未达显著水平,但稻穗中、下部结实率的变异性远低于全施化肥处理;2)有机无机肥不同比例对粒重影响不同,50F+50M处理的粒重与NPK相比,显著增加了3.1%,而70F+30M和30F+70M处理差异不显著;3)将稻穗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70F+30M和30F+70M处理不同穗位的粒重与NPK处理相比差异均不明显,但50F+50M处理穗上部与穗中部粒重分别增加了4.7%与3.8%,由于粒重变异系数较大,粒重增加不显著;4)与NPK处理相比,50F+50M处理稻穗上部的一次、二次枝梗粒重分别增加了4.8%与4.7%,稻穗中部的分别增加了3.0%与4.6%,但70F+30M和30F+70M处理稻穗上、中部不同枝梗的粒重与NPK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5)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稻穗上部各枝梗结实率与NPK处理无明显差异,但稻穗中、下部的一、二次枝梗结实率都大于NPK处理,其中二次枝梗结实率增加的幅度较大;有机无机配施穗中部与穗下部一次枝梗结实率变异系数小,但二次枝梗结实率的增加呈现不稳定状态。【结论】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比例影响着水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的实粒数和粒重。本试验条件下,50%化肥与50%有机肥配合最有利于增加稻穗中、上部一、二次枝梗的粒重,但对稻穗各部位粒重的增加不稳定;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配合还有利于增加稻穗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有机肥配施比例高于或低于50%时,养分供应滞后或超前,均未显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效果,但是其结实率和粒重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稻穗结实率和实粒重的良好作用。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0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nal10与台中本地一号(TN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混合分离法,在第1染色体上找到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287、RM562和RM5638)。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PK83和PK78之间的55.2kb范围内,该区间共有8个开放阅读框。RT-PCR分析表明,NAL10的突变能够造成生长素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和运输基因转录水平的下降,因此NAL10是一个与生长素相关的窄叶新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丰富水稻叶发育的遗传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
稻曲病化学防控药剂精准使用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探索了43%好力克SC与30%爱苗EC在防治稻曲病中的精准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对于43%好力克SC而言,在移栽前施用无效,在破口期至齐穗期施用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效;对于30%爱苗EC来说,在移栽前施用有预防效果,在破口前期施用的防效优于在破口期和齐穗期施用的。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等因素,推荐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43%好力克SC 129.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期施用43%好力克SC 193.50 g/hm2一次;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30%爱苗EC 90.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前7 d施用30%爱苗EC 135.00 g/hm2一次。
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双季水稻的合理配置行/株距比(RS/IS)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早稻品种的产量以RS/IS2.8(30.0 cm×10.7 cm)和RS/IS2.0(25.0 cm×12.8 cm)处理较高,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1.3(20.0 cm×16.0 cm)处理较低,而晚稻品种以RS/IS5.0和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2.8和RS/IS1.3处理较低。早稻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100 kg籽粒需氮量以RS/IS1.3处理较高,以RS/IS2.0处理较低;而晚稻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8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早晚稻4个品种采用25.0 cm×12.8 cm种植方式时的产量较高,采用20.0 cm×16.0 cm种植方式较低,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40.0cm×8.0cm较低。
不同化肥施用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效应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于2011~2012年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赣南冷浸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44.5~161.1 kg/hm2、磷(P2O5)76.8~78.1 kg/hm2、钾(K2O)119.4~163.1 kg/hm2;晚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67.8~172.6 kg/hm2、磷77.0~99.5 kg/hm2、钾159.5~160.7 kg/hm2;早稻的合理施肥比例为氮∶磷(P2O5)∶钾(K2O)=1∶(0.48~0.53)∶(0.82~1.01),晚稻为氮∶磷(P2O5)∶钾(K2O)=1∶(0.46~0.58)∶(0.93~0.94)。
低温胁迫对孕穗期水稻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淦鑫203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条件下水稻孕穗期叶片中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3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水稻叶片生长活力下降,其内源激素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即IAA、GA3的含量下降,ABA的含量升高。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内部内源激素的变化越来越显著。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IAA、GA3含量呈现逐渐升高变化趋势;ABA含量呈现逐渐降低变化趋势。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水稻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应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逆境胁迫差异蛋白质组学是分析比较正常和逆境胁迫条件下的水稻样本的蛋白质组,找出特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分析其功能,从而揭示水稻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对差异蛋白质组学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水稻响应逆境胁迫(如干旱、高温、病虫害)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指出了水稻逆境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是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与信号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并强调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来揭示水稻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
一种精确鉴定和评估水稻芽期耐冷性的方法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针对原有的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估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了芽期耐冷性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并利用23个不同类型的早稻品种比较了两种不同鉴定及评估方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显示: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由于加大了试验样本数量并完善了评价标准,因此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此外,由于采用了连续性数值来标定耐冷性,新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试验样本间进行耐冷性相互比较,避免了将大量的基因型泛归于同一组。在鉴定大量水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时,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将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及选择性。
水稻子粒铁、锌和铜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分析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子粒富铁(Iron,Fe)和锌(Zinc,Zn)及铜(Copper,Cu)含量较低的水稻种质资源,为水稻富铁、锌和耐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源基础,笔者于江西省德兴铜矿附近重金属污染较重农田中种植了153份基因型各异的水稻品种(品系,组合),分析其子粒的铁、锌和铜含量,结果表明,收获的149份有效材料子粒铁、锌和铜含量的基因型差异都很大,变化范围分别为9.26~48.65mg/kg、13.08~36.08mg/kg和2.02~6.71mg/kg,平均值分别为16.46、22.67和3.53mg/kg,锌和铜含量都在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之下,各基因型糙米铁、锌和铜含量都呈正态分布规律;5类水稻材料间铁、锌和铜含量差异都非常明显,其铁含量大小顺序为常规粳稻>籼型两系杂交稻>常规籼稻>籼型三系杂交稻>常规糯稻;铜含量大小顺序为常规粳稻>常规籼稻>籼型两系杂交稻>常规糯稻>籼型三系杂交稻;常规稻的锌含量较接近,但显著高于杂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