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二化螟(模糊匹配)
18条记录
建国以来江西二化螟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回顾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和为害的历史,阐述了江西二化螟暴发成灾现状及其种群演变规律;在总结二化螟药剂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抗性二化螟的替代化学药剂。

关键词: 二化螟 发生 危害 药剂防治 江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摘要: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二化螟 水稻 分布 农业防治 越冬幼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品种(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比较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摘要:在田间自然感虫条件下,对10个水稻品种及16个新品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进行了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系4个:华2048A/08HNZ001、华1971A/08HNZ001、华1517A/08HNZ001、华2048A/08HNZ004;对二化螟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5个:株两优211、粳籼89、玉香油占、中组14、99优644。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系5个:华2048A/08HNZ004、华1971A/08HNZ001、华2048A/08HNZ001、华1517A/08HNZ001、华1971A/08HNZ003;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1个:玉香油占。

关键词: 水稻品种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抗性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应用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该药30 g/hm2和45 g/hm2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为96.72%以上,幼虫的死亡率为98.48%以上,且对水稻生产安全。

关键词: 20%氯虫苯甲酰胺SC 水稻 二化螟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二化螟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试验从1985~1989年,在江西省13个县市、进行了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南昌、新余的二化螟对甲基1605已产生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对甲胺磷产生中等程度抗药的地区是新余。还有八个地区的二化螟对甲基1605,五个地区对杀虫双,二个地区对甲胺磷产生了低度抗药性。此外,南昌地区的二化螟对马拉硫磷与乙酰甲胺磷产生了交互抗药性。但对乐果仍较为敏感。从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抗药性是由二个以上等位基因所控制,酯酶活性增高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降低是二个较主要的原因。解决和延缓抗药性发展的对策是禁用或限制使用已产生抗药性的药剂。通过复配农药的室内及田间筛选试验,得出甲氯菊酯或嘧啶氧磷加杀虫双是具有延缓抗药性和增效作用的复配杀虫剂。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 抗性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1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稻生育期和相同二化螟虫量下,杂交稻损失大于常规稻,早稻损失大于晚稻。并用改进的二化螟防治指标计算方法算出杂交早、晚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经检验,比传统的计算方法算出的防治指标准确、简便、实用。

关键词: 杂交稻 二化螟 防治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二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

江西农业学报 1991

摘要:以常规稻作对照,研究了杂交稻二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二化螟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因世代不同而异。同一世代,杂交稻二化螟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高于常规稻二化螟。杂交稻二化螟主要死亡虫期是蚁螟孵出至侵入期,其次是3、4龄期,影响种群变动的关键虫期是蚁螟孵出至侵入期。

关键词: 杂交稻 二化螟 种群动态 生命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穗期二化螟害的产量损失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杂交早晚稻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因素由隐害株。死秆株和白穗三者构成。杂交早稻死秆株影响产量最大,其次是隐害株和白穗;杂交晚稻隐害株数量最多影响产量最大,白穗和死秆株次之。隐害株和死秆株造成产量损失的原因是空秕率上升和千粒重下降。其中空秕率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杂交稻穗期 二化螟 产量损失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