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土壤(模糊匹配)
32条记录
土壤增氧方式对其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水稻)、IR45765-3B(深水稻)和中旱221(旱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增氧方式(T1-增施过氧化钙、T2-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T3-表土湿润灌溉和CK-淹水对照)下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1)增氧处理明显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3种增氧方式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高于CK。稻田增氧促进土壤氮素硝化,在分蘖期和齐穗期T1、T2和T3的土壤硝化强度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反硝化强度显著低于CK。2)不同增氧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不同,在拔节期、齐穗期和完熟期3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T1、T2显著高于CK,而T3显著低于CK;在完熟期,T1处理下中浙优1号、IR45765-3B和中旱221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了21.2%、13.2%和17.0%,而T2处理下3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了14.3%、6.9%和9.1%。3)与CK相比,T1和T2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CK无显著差异,而T3显著增加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可见,施用过氧化钙和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能有效改善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不仅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且显著增强稻田氮的硝化而减少氮素损失,从而提高水稻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

关键词: 土壤 水稻 增氧方式 氮素转化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氮素利用率

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位钝化法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炭是由生物质在缺氧环境下热解而成的一种含碳材料,具有精细的孔隙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能够有效地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其生物有效性,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钝化材料。综述了影响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效果的主要因素、钝化机制以及生物炭的改性方法。寻找钝化持效性好的生物炭材料,深化研究生物炭与不同形态重金属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将生物炭钝化材料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 钝化材料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6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江西省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为总结江西省在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为今后的重金属修复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结合江西省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重点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江西省在重金属修复领域的实践、工作进展,提出对今后开展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江西 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稻机插育秧床土选择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择适宜双季稻地区机插育秧床土,以双季杂交早稻组合金优299以及杂交晚稻组合天优12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水稻干细土、菜园干细土及旱地干细土等不同类型床土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秧苗素质及大田产量来衡量,3种类型床土育秧优势排序为,菜园干细土>水稻干细土>旱地干细土。具体来说,菜园干细土处理秧苗的根系多而发达,茎基宽而百苗干重大,秧苗健壮成秧率高,成秧率比其它两处理分别平均高3.53%、4.23%;漏蔸率低,机插质量好,漏蔸率平均分别低于其它两处理达3.5%、2.5%;活棵返青快,基本苗充足,有效穗多产量高,实际产量平均分别高于其它两处理达5.40%、7.10%。综上所述,菜园土是在江西等地区比较理想的机插双季稻育秧床土。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生长 机插 双季稻 不同类型床土 秧苗素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化肥全氮配比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N-P2O5-K2O(120-90-135 kg/hm2)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沼液化肥不同全氮配比(沼液全氮分别占0%、15%、30%、45%和100%)对旱地红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酶(脲酶、脱氢酶)活性和硝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沼液全氮比例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倒"U"形增加,且较单施化肥处理(未施沼液)分别提高3.88%~40.78%、1.64%~31.15%、28.21%~79.49%。随着花生生育进程的推进,脲酶活性随沼液全氮比例增加而升高;脱氢酶活性先降低,开花期后升高。沼液全氮45%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结荚期和收获期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和硝化强度。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主成分解释总变量和碎石图提取了2个主成分反映原变量的92.13%的信息。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硝化强度的信息;第2主成分主要综合了脲酶、脱氢酶活性的信息。主成分综合得分图直观地显示了等氮磷钾条件下沼液化肥全氮配比对旱地红壤微生物活性的综合影响。具体为BS30>BS45>BS100>BS15>NPK>CK。因此,等氮磷钾条件下沼液全氮15%~100%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别是沼液全氮30%处理,同时其花生籽粒产量也达到了最大值(2 875 kg/hm2)。

关键词: 土壤 细菌 N肥 沼液 真菌 放线菌 硝化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pH值与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相互关系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江西省根肿病区采集106份样土测定土壤p H值,调查田间根肿病病情;结合人工接种与土壤p H值调节试验,研究土壤p H值与根肿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分布区域主要在4.0~7.0,占所测土样的94.3%;田间根肿病情以土壤p H值4.5~6.5相对较重。人工接种试验土壤p H值与根肿病关系密切,适宜根肿病发生的土壤p H值区域为4.0~6.5,最适区域为4.5~5.5。调节土壤p H值至6.5以上,在相同背景条件下病情减轻。施用石灰调高土壤p H值,减轻或抑制根肿病发生。每667 m2石灰的适宜用量75~100 kg,用量过大,可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关键词: 土壤 pH值 十字花科 根肿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菌草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土著植物金黄狗尾草、香根草、海州香薷、巨菌草分别与0.21%石灰联合对Cu、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u、Cd含量。4种植物在与石灰联合后均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且表现为巨菌草>海州香薷>香根草>金黄狗尾草;修复潜力方面表现出与生产潜力相同的趋势。

关键词: 石灰 巨菌草 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工程应用与展望——以江铜贵冶周边区域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工程为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摘要:文章以江西贵溪市贵冶周边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为案例,分析了规模化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思路与技术的选择、工程取得的成效及工程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对未来规模化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工程提出展望。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 示范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光谱特征辨别潴育型麻沙泥田和潮沙泥田水稻土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识别和划分不同类型水稻土,该研究以江西省兴国县潴育型麻沙泥田和潴育型潮沙泥田为研究对象,以样点方差分析为基础,采用光谱重采样处理、包络线去除处理及光谱一阶微分变换3种光谱分析方法,提取有效的光谱吸收特征参数(spectral absorption feature parameter,SAFP),分析得出两土种有效光谱特征。结果表明:识别潴育型水稻土最有效的是波谷波长位置的共性参数,而区分两土种最有效的是波峰宽度、波谷宽度及波谷倾斜角特性参数。重采样光谱特征参数分析中最有效的是波峰宽度:麻沙泥田的波峰宽度为58 nm,而潮沙泥田为27 nm,麻沙泥田波形起点高,下滑速度比潮沙泥田更快,吸收宽度大;去包络线算法提取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发现,辨别麻沙泥田与潮沙泥田最有效的是波谷宽度,前者在波长482 nm处波谷宽度为26 nm,后者在波长484 nm处波谷宽度为178 nm,潮沙泥田波谷宽度大了将近6倍,而且麻沙泥田波谷倾斜角比潮沙泥田更大,麻沙泥田趋于突变型,而潮沙泥田趋于平缓型;光谱一阶微分方法提取特征参数中区分两土种最有效的是波谷倾斜角:麻沙泥田与潮沙泥田在波段471 nm处分别为-0.00573°和0.00573°,前者相邻波谷走向为负向坡,而后者为正向坡。研究可为高光谱技术辨别不同水稻土类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光谱分析 土壤 算法 高光谱 潴育型麻沙泥田 潴育型潮沙泥田 江西省兴国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著(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关键词: 土壤 温度 农作物 冷浸田 垄作 免耕 水稻产量 土壤团聚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