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利用江西省常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晚籼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性状依照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4个因子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个矛盾体。并认为适宜江西省晚籼杂交组合应以早、中熟类型,多穗型组合为主,在保证结实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千粒重较易获得高产。
关键词:
杂交晚稻
农艺性状
统计分析
高产育种
《江西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杂交早稻和晚稻的需氮量与N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57.5 kg/hm2(纯N),表现为N肥利用率较高,单产水平较高。不施氮肥处理的产量下降1380~3015 kg/hm2。
关键词:
杂交早稻
杂交晚稻
需N量
N肥利用率
产量
《江西农业学报
》
2008
摘要:以杂交晚稻"江四优992"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不同播量软盘育秧机插与常规水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软盘育秧随播种量增加,漏插率降低,以90~100 g芽谷/盘为最佳播量;机插秧虽然前期分蘖稍慢,但后期具有分蘖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的特点;机插稻的全生育期比手插稻延长2~3 d;与手插稻相比,机插稻的穗粒结构合理,穗粒数多,产量高,平均增产10.2%。
关键词:
杂交晚稻
机插秧
手插秧
播种量
分蘖
产量
《江西农业学报
》
2007
摘要:"宜S晚2号"是江西宜春学院和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晚籼早熟新组合,介绍了其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晚稻
宜S晚2号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2005
摘要:“中优2596”是用“中9A”与“R2596”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籼早熟新组合。介绍了该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晚稻
中优2596
选育
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SP优I98"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优IA"与自育的强优恢复系"SP40098"配组育成的晚稻新组合。2002~2003年该组合参加江西省晚稻中熟组区试,熟期、产量、抗性均优于同类组合对照种"汕优64",具有高产、稳产、株型好、抗性较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合于江西作二晚种植。介绍了"SP优I98"的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晚稻
"SP优I98"
选育
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SP优198"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优IA"与自育的强优恢复系"SP40098"配组育成的晚稻新组合.2002~2003年该组合参加江西省晚稻中熟组区试,熟期、产量、抗性均优于同类组合对照种"汕优64",具有高产、穗产、株型好、抗性较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合于江西作二晚种植.介绍了"SP优198"的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晚稻
"SP优198"
选育
产量
抗性
《江西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用回归系数(b)和广适应性参数估算了3个杂晚组合历年在不同区域范围的稳产性和广适性,探讨它们的演变结果:(1)杂晚组合稳产性和广适性演变过程估值大致为:b1或b值年间波动大,稳产性差。适应性参数和b变化相似。(2)优良杂晚组合从进入区试到示范推广至更换,稳产性和广适性估值可连续达6~8年,但组合间有差异。(3)稳产性好和广适性强的杂晚组合共同特点,生育期、千粒重、穗长、株高的变异幅度和C.V.%平均值小,结实率变异中等。
关键词:
杂交晚稻
稳产性
适应性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