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粳稻粒形性状的QTL检测,为粳稻粒形性状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代20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上述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上述粒形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16个,分布于第2、3、5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a、qGW2、qGW5、qGT2、qRLW2、qRLW3、qGWT2和qGWT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5.42%、40.89%、13.54%、33.43%、13.82%、13.61%、12.51%和10.1%,为主效QTL。其中,qGW2、qGT2、qRLW2和qGWT2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RM12776-RM324区间。在所检测到的16个QTL中,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XL005,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结论】粳稻粒形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第2染色体RM12776-RM324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4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与其相邻的2个标记(RM12776和RM324)应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探讨其利用价值。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越冬粳稻品种“东野一号”的选育
《作物研究 》 2007
摘要:"东野一号"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成的越冬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的强耐冷性来自东乡野生稻。1992年利用具有强耐冷性的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粳稻0298品种(02428/029)杂交,回交一次,收获大量BC1F2代种子,把种子播种在装有泥巴器皿中,在恒温箱30℃发芽至生长2叶1心,放在常温下练苗1~2d,再放入冰箱或生物培养箱内0℃低温处理72小时(可见器皿中的水结冰),移出放置常温下5d,其成活苗移栽到大田,成熟时分单株收获,编号挂牌,将收获株系在海南加代,其相应禾蔸在南昌自然越冬(南昌N28°41,′每年冬天出现0℃以下的下雪结冰天气),次年再入选能越冬的稻株。通过这种"双重低温加压"筛选方法的连续选择,于1998年选育成耐冷性强的"4913-1"稳定越冬株系,1999年进行株系比较试验,表现产量水平好,株叶形态好,后期落色好;2000年在本所进行品比试验,该品系比对照增产显著;2001-2003年在省内外进行多点试验示范,2003年12月通过了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赣审稻20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