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491条记录
绿肥作物二月兰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尼龙网袋埋田法对二月兰在玉米田中翻压126d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月兰在翻压前期腐解速率较快,至42d时其腐解率达到39.09%,之后腐解相对平缓,试验结束时二月兰的最终腐解率为67.48%;二月兰碳、氮、钾的释放速率在前期很快,翻压前7d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达到204.62mg/d、37.67mg/d和33.19mg/d,之后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碳和氮在翻压7d时的释放率分别为22.23%和39.89%,钾在翻压14d时的释放率为77.12%,而磷则在翻压前期出现"富集"现象;经过整个春玉米生长季节的腐解,二月兰碳、氮、磷、钾的释放率分别达到76.23%、85.29%、79.63%和96.43%,其碳氮比、碳磷比和碳钾比也分别由最初的9.74、88.83和13.43上升到15.33、104.26和95.07。

关键词: 二月兰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特征 动态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以江西省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原因,即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整合区域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举措,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区域农科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推进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即全力构建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完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经费。

关键词: 江西省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双低油莱免耕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技成果 2013

摘要:油菜是江西省4个种植面积超700万亩的作物之一,也是江西第一大油料作物.发展冬季油菜生产,一直是江西冬季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对于确保食用油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乃至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油菜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

关键词: 江西省 节本高效栽培 应用 技术 免耕 双低 油菜生产 种植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位点的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以籼稻IR24为受体亲本、粳稻Asominori为供体亲本的66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分别与受体亲本IR24杂交构建1套对应的F1群体,研究杂种优势位点。以中亲优势值作为杂种优势QTL检测的基准表型值,结合新构建的基因型图谱,利用QTL IciMapping软件的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结合的方法,检测杂种优势QTL。结果表明,各置换系对应的F1群体,在4个环境(2007年南京、2007年南昌、2008年南京、2008年南昌)下,共检测到53个与产量构成性状相关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只发现1个杂种优势位点能在多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即来自第1染色体与标记RM488紧密连锁的位点。该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增加F1的株高。22个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具有增效作用,占总位点数的41.51%;LOD值变幅为3.06~7.25,贡献率变幅为3.74%~18.5%。31个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具有减效作用,LOD值变幅为3.07~9.70,贡献率变幅为0.45%~30.78%,这些具有减效作用的位点主要控制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与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密切相关。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产量构成性状 杂种优势位点

江西红壤旱地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江西科学 2013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红壤旱地黑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现状,从黑芝麻生产的品种、地块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时期、播种量、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提出红壤旱地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黑芝麻 红壤旱地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种茎地窖越冬贮藏技术

热带农业科学 2013

摘要:系统介绍一套相对较高纬度区域(江西)木薯种茎地窖越冬贮藏技术。

关键词: 木薯 种茎 地窖 越冬贮藏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其数据库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又称农作物遗传资源,是作物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简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和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类型,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认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今后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将充分为农作物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资源平台。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数据库 研究现状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丘陵双季稻机械化生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探索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丘陵双季稻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10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H)、中(M)、低(L)3个施肥水平,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其秧苗素质较高,各处理茎蘖数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茎蘖数、叶和茎的干物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穗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以M施肥水平的最大,其产量比H和L施肥水平分别平均增产446.74 kg/hm2和872.16 kg/hm2,增幅分别为6.79%和14.18%。

关键词: 丘陵区 双季稻 机械化生产 高产栽培技术 施肥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稻瘟病菌活性植物醇提物组方及其体内体外活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借鉴Wadley法评价植物源农药复配联合作用的思想,将参与组方的单剂引起25%抑制率的剂量定为中间水平,应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来实现四种植物醇提物抗稻瘟病菌活性组方的配比优化。根据均匀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DP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确定获得最高试验指标时各醇提物的配比(无患子∶广玉兰∶油茶∶木荷=1∶4.6∶1∶2.4)。对组方进行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组方对水稻稻瘟病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质量浓度为20 000 mg/L的组方对水稻稻瘟病的预防作用的防效可达到93.2%,而治疗作用可达到91.2%,组方预防作用的EC50值为4 939 mg/L,治疗作用的EC50值为5 944 mg/L,预防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

关键词: 植物醇提物 组方 抗稻瘟病菌活性 均匀设计 盆栽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对夜间增温的响应

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3 CSCD

摘要: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气温升高幅度高于白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稻谷总产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首位,研究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长江下游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该稻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选育的品种特性各不相同,对温度的响应也会存在差异。而选用耐高温品种,是在未来气候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 不同品种 夜间增温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