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三系不育系赣香A的选育
《江西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三系不育系赣香A是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多个保持系亲本进行杂交和复交,育成了赣香B,再用金23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的一个籼型不育系。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花粉镜检和套袋自交结实的调查,其典败99.12%,圆败0.55%,染败0.33%,无正常染色花粉粒,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赣香A开花习性较好,柱头外露率高(66%~78%)、繁殖制种产量高,可达3000~4500 kg/hm2;株高约76 cm,茎秆较粗、大穗大粒、配合力强;播始历期64~77d,叶片12~13叶,感温性、早熟性遗传力强;对稻瘟病抗性好且较耐高温和低温,适应性广;后期落色好,不早衰。
拮抗细菌菌株B5423-R和Pf7-14在水稻叶片上的定殖及其对土著细菌群体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拮抗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B5423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 7-14能显著地抑制水稻纹枯病。在温室条件下,通过播种、叶片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蘖盛期喷雾菌株B5423-R(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和Pf 7-14(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的细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监测了菌株B5423-R、Pf 7-14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叶和纹枯病叶上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病斑叶片片段(病斑面积占70%~90%),在应用1~7 d后,菌株Pf 7-14的平均群体数量比在相同面积的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3~10倍,而菌株B5423-R的数量比在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12~50倍;土著细菌群体数量在病斑叶片上是健康叶片上的50~60倍。这些结果表明纹枯病病斑大大促进了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的生长,且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在营养和空间上是相互竞争的。
籼型染色体置换片段在杂交粳稻中的配合力分析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个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籼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及6个粳稻测验种,按NCII设计,分析了籼粳亚种间杂种在10个染色体区段上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外,各置换系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GCA值均高于背景亲本Asominori,其中带有第12、第4、第1和第11染色体片段的AIS84、AIS27、AIS3、AIS80和AIS76置换系产量相关性状的GCA综合表现最好。说明在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水稻籼粳亚种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都大于粳亚种内的杂种优势,对粳稻基因组导入籼稻X24-2~R367(Chr.12)、R1854~R288(Chr.4)、C970~C955(Chr.1)、C1350~R257(Chr.11)和X52~R2913(Chr.11)染色体片段,可显著提高杂交粳稻的产量水平。同一亲本所配的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在不同性状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较大,最高或最低SCA的组合可来自不同GCA的亲本组合类型,表明在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双亲一般配合力均高的前提下结合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超高产杂交稻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配合力
水稻东野1号苗期耐冷性遗传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来的粳稻品种东野1号具有很强的耐冷性。对以东野1号与弱耐冷粳稻和籼稻品种配置的赣早籼49/东野1号和粳稻0298/东野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东野1号在幼苗3叶期强耐冷性遗传属于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效应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受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所控制;耐冷性遗传表现为超亲优势;用东野1号作轮回亲本,回交1代的耐冷性比亲本东野1号的耐冷性更强。因此,在以东野1号为耐冷基因供体与籼稻杂交后代的耐冷遗传育种研究中,很有可能选育到耐冷性强的籼稻品种。
苗期水稻叶片发育进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杂交水稻汕优63苗期的叶片蛋白质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水稻苗期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蛋白质点经双向电泳得到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Elite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图谱分析共得到差异蛋白质点41个,其中三叶期后新增蛋白质点17个,包括9个仅在三叶期出现特异的特异蛋白质点,13个蛋白质点表达丰度先逐渐增强随后减弱或在消失,其它11个蛋白质点中,自二叶期开始表达丰度呈现下降的蛋白质点有3个,保持上升的有6个,不规律出现的有2个;其中的15个蛋白质点经质谱分析得到鉴定。【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功能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水稻苗期分蘖发生有关系。
水稻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07
摘要:鉴定了来自江西省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的131份水稻品种(系)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其中抗病的7份,中抗的22份,中感的28份,感病的58份,高感的14份。感病材料占77.52%,抗病类型的材料仅占22.48%。加强育种中间材料的抗病性鉴定有利于提高抗病育种之成效。
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在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ue)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品种,在吉安和石城进行混合间栽防治稻瘟病研究。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环境下试验均表明,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明显控制效果,特别是感病优质糯稻品种混合问栽后,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下降,其防治效果达82.14%~95.91%。混合间栽对杂交稻稻瘟病也有一定控制效果,防治效果为40.82%~70.87%。与净栽相比,水稻产量增幅在6.03%~11.8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