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优752在红壤性水稻田的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新优752在红壤性水稻田的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钟家有刘光荣周荣娇陈先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南昌330200)新优752系我省选育的超高产中熟晚稻组合,为鉴定其在地力水平中等的红壤性水稻田的适应性,1996年在东乡县红星垦殖场和赣东北红壤...
脲酶抑制剂在棉花、甘蔗上的应用效果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脲酶抑制剂在棉花、甘蔗上的应用效果李祖章刘光荣陶其骧(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南昌330200)在目前化学氮肥中,尿素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氮肥。尿素施入土壤后,在土壤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铵而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这种分解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很大。一般尿素...
芝麻氮、磷、钾肥最佳配比及其总用量与播种期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采用“双佳值”法完全试验设计对红壤旱地芝麻氮、磷、钾肥的最佳配比及其不同总用量与不同的播种期相互作用对产量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芝麻N、P2O5、K2O的最佳摩尔比为43∶37∶20。以此比例的不同总施肥水平与分期播种两两正交,试验产量经非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得知,总施肥水平与播种期在交互作用,当总施肥量x1=1.6926倍于11.235kmol/hm2,同时在6月10日播种的情况下,能获得芝麻的最高产量796.8kg/hm2。
关键词: 最佳配比;总施肥量;播种期;产量
赣豆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赣豆4号”(原代号赣83-60)系江西的中熟春大豆“六月白”与从福建引进夏大豆“融豆21”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经省区试鉴定,适应全省各地区种植,属春大豆类型。中熟,全生育期95d,株高50~60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有限结荚习性,结荚高度15cm左右,单株结荚25~30个,单株生产力9~10g。叶片大小中等,叶色深绿。花白色,荚果茸毛棕色,成熟后呈褐色,不易裂荚。每荚粒数2~3粒,籽粒椭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18~20g,粗蛋白质达45.3%,脂肪含量为18.68%。1991~1994年参加江西省预试和区试平均产量达1938.68kg/hm2,比CK(矮脚早)增产11.1%,居第一位,1993~1995年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978.1kg/hm2。通过N、P、K及密度试验对该品种的综合研究、筛选出了三种高产高效最佳栽培模式。199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大豆;杂交;选育;栽培技术
磷石膏在我省农业上的利用研究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在分析了磷石膏的有益营养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磷石膏作为红壤旱地改良剂、硫钙肥、氮肥抑制剂和复混肥添加剂等在我省农业上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为各级农业部门开发利用磷石膏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磷石膏,农业,利用,途径
江西茄子病害种类记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摘要:报道了我省茄子新病害共计8种,其中真菌病害6种、病毒病1种、生理性病害1种。对其发生分布、症状和病原作了描述
关键词: 茄子;病害种类;江西
红壤稻田稻-稻-油耕作制中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肥效研究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红壤稻田稻-稻-油耕作制中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肥效研究罗奇祥刘光荣章和珍占胜康(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南昌330200)(临川市湖南乡农技站)稻-稻-油连作是我省稻田的主要耕作制度。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及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稻-稻-油连作的比...
液体培养在食用菌菌种提纯复壮上的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采用固体斜面培养和液体振荡培养活化后,比较保藏种、退化种、分离种在固体斜面上的萌发定殖、生长速度、菌丝长势等情况。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法是食用菌菌种提纯复壮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液体培养;菌种;提纯复壮
25%对氯杀虫酯乳油对稻棉主要害虫的防效与示范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25%对氯杀虫酯乳油(以下简称Pacy)系采用对硫磷与氯氰菊酯经科学复配而成的混剂,经室内毒力测定,该混剂对棉蚜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为404.8。田间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混剂最佳配方为:对硫磷:氯氰菊酯=247∶3,使用该配方制成的25%混剂防治稻棉主要害虫,每667m2用量100~150g,防效达90%以上,持效期10~15d。1996年示范推广4.7万km2,经济效益显著
北方大豆种质引种南方后种子皱缩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6个大豆种质研究不同水分散失速度下,由亚热带-热带高温所致皱缩型大豆种子表现的差异,通过本次研究及以往的观察,我们发现原产北方地区的大豆种质,在黄淮大豆生态区及其以南种植,普遍产生皱缩型种子而失去活力,因而在黄淮以南很难保存原产上述地区的大豆种质,限制了对大豆优良基因源的开发和利用。通常情况下,品种间的皱缩粒率有很大差异,变幅在7.46%-88.68%之间,若在生理成熟期加快水分散失速度,则这一变幅为10.29%-93.27%,而在生理成熟期后期减缓水分损失速度,这一比率可降至0.57%-87.1%。即加快水分散失可使大豆种子皱缩趋于严重,而减缓水分散失则可有效降低皱缩型种子的比率。虽然植株的水分散失速度与土壤水分、大气温度和湿度以及品种本身有关,在鼓粒饱满、叶片转黄前后进行植株收获、风干,即可有效减缓植株的失水速度,从而显著降低皱缩型种子比率,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明显改善原产冷凉地区大豆种子的活力。
关键词: 大豆;失水速度;皱缩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