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频词云

林治安

简介:林治安,男,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4月任所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77年12月参加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高校招生考试,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副站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主持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站长。 自“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立项起,一直在农业科学研究第一线,国家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科技攻关课题山东禹城试验基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至今,历时愈30年。“六五”科技攻关研究中,分别研究提出调控盐碱地水盐平衡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体系、增加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有机无机结合培肥改土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生态体系,禹城试验基地成为1985年济南国际盐碱土会议重要现场;“七五”科技攻关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提出以有机无机结合、推广磷肥施用、氮磷配合、合理耕种为主的培肥增产途径,实现了中低产地区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的同步提高。结合课题工作,总结提出的“区域土壤生态综合数值评价分区方法”研究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主持“八五”科技攻关“农业持续发展土壤肥力建设与培肥原理”子课题研究,提出以“增加有机投入,夏免秋松耕作,稳定氮磷施用,因土增施钾肥,普及施用微肥,全面均衡营养”为主要内容的土壤培肥技术体系。课题科技攻关研究1996年12月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先后3次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技术改进)三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项目分别与1991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禹城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经过5年试验探索,在农区畜牧业高效发展、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土壤环境建设、良种选育与粮棉高产高效、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调配与节水、农业计算机管理与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8项配套技术,6项关键成果。课题研究顺利通过农业部和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和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主持“黄淮海平原农区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课题工作,经过近5年攻关试验,研究提出优质青绿饲草高产高效周年种植优化模式,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引种筛选出适于当地种植的优质牧草系列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为黄淮海平原农区畜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05年12月课题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和农业部验收,2003年黄淮海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期间,先后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主持人。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配方肥料生产及配套施用技术体系研究”中,针对我国肥料配方生产与应用缺少区域规划、配方肥料农艺配方和工业生产脱节、质量控制技术缺乏以及缺少相应的配套施用技术等问题,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作物类型和生产特点,重点研究制定我国配方肥料的区域规划,为规范区域配肥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不同农艺配方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为配方肥料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系统研究典型区域主要作物配方肥料的施用技术,为充分挖掘和提高配方肥料的施用效果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搭建我国配方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平台,推动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发展。课题研究于2010年9月通过农业部验收;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中,重点针对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淡水资源匮乏、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低等问题,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改良和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通过耐盐抗旱品种筛选与栽培、土壤肥力提升、咸水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肥盐综合调控、农艺耕作抑盐防盐、抗盐生物制剂等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开展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构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模式与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区并规模化示范,为黄淮海盐碱障碍耕地的改良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供科技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进入“十二五”以来,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岗位,目前正带领科研团队,为实现我国小麦高产稳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农业科研前线而努力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土壤通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近年来连续5次被研究所评为所级文明职工。依托国家科研课题,在山东禹城试验基地组织建成创建集树脂包膜控释肥料工艺试验设备、高温喷浆造粒工艺试验设备、高塔熔融造粒试验设备、团粒工艺圆盘造粒试验设备等国内外现代肥料主流工艺于一体的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初步构建有机物料优化化学养分理论体系;自1986年“七五”科技攻关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主持、设计和实施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坚持到今天已连续运行25年,对黄淮海平原土壤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肥力演变、作物持续高产、土壤质量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取得重要研究结论,成为我国保持时间最长的经典定位试验之一;依托长期定位试验监测平台,在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演变与转化规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石灰性土壤中速效磷肥施入土壤后基本不向无效态转化的学术观点,圆满解释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石灰性土壤固磷严重而后效持久问题,受到国际、国内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文摘刊物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专业领域:植物营养学 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发文量: 127
  • |
  • 被引量: 539
  • |
  • EI: 3
  • |
  • SCI: 0
  • |
  • 北大核心: 59
  • |
  • CSSI: 0
  • |
  • CSCD: 61

林治安,男,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4月任所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77年12月参加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高校招生考试,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副站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主持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站长。 自“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立项起,一直在农业科学研究第一线,国家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科技攻关课题山东禹城试验基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至今,历时愈30年。“六五”科技攻关研究中,分别研究提出调控盐碱地水盐平衡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体系、增加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有机无机结合培肥改土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生态体系,禹城试验基地成为1985年济南国际盐碱土会议重要现场;“七五”科技攻关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提出以有机无机结合、推广磷肥施用、氮磷配合、合理耕种为主的培肥增产途径,实现了中低产地区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的同步提高。结合课题工作,总结提出的“区域土壤生态综合数值评价分区方法”研究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主持“八五”科技攻关“农业持续发展土壤肥力建设与培肥原理”子课题研究,提出以“增加有机投入,夏免秋松耕作,稳定氮磷施用,因土增施钾肥,普及施用微肥,全面均衡营养”为主要内容的土壤培肥技术体系。课题科技攻关研究1996年12月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先后3次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技术改进)三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项目分别与1991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禹城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经过5年试验探索,在农区畜牧业高效发展、农牧结合生产系统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土壤环境建设、良种选育与粮棉高产高效、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调配与节水、农业计算机管理与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8项配套技术,6项关键成果。课题研究顺利通过农业部和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和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主持“黄淮海平原农区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课题工作,经过近5年攻关试验,研究提出优质青绿饲草高产高效周年种植优化模式,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引种筛选出适于当地种植的优质牧草系列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为黄淮海平原农区畜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05年12月课题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和农业部验收,2003年黄淮海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期间,先后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主持人。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配方肥料生产及配套施用技术体系研究”中,针对我国肥料配方生产与应用缺少区域规划、配方肥料农艺配方和工业生产脱节、质量控制技术缺乏以及缺少相应的配套施用技术等问题,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作物类型和生产特点,重点研究制定我国配方肥料的区域规划,为规范区域配肥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不同农艺配方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为配方肥料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系统研究典型区域主要作物配方肥料的施用技术,为充分挖掘和提高配方肥料的施用效果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搭建我国配方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平台,推动我国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发展。课题研究于2010年9月通过农业部验收;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中,重点针对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淡水资源匮乏、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低等问题,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改良和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通过耐盐抗旱品种筛选与栽培、土壤肥力提升、咸水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肥盐综合调控、农艺耕作抑盐防盐、抗盐生物制剂等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开展黄淮海平原盐碱障碍耕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构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模式与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区并规模化示范,为黄淮海盐碱障碍耕地的改良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供科技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进入“十二五”以来,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德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岗位,目前正带领科研团队,为实现我国小麦高产稳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农业科研前线而努力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土壤通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近年来连续5次被研究所评为所级文明职工。依托国家科研课题,在山东禹城试验基地组织建成创建集树脂包膜控释肥料工艺试验设备、高温喷浆造粒工艺试验设备、高塔熔融造粒试验设备、团粒工艺圆盘造粒试验设备等国内外现代肥料主流工艺于一体的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初步构建有机物料优化化学养分理论体系;自1986年“七五”科技攻关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主持、设计和实施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坚持到今天已连续运行25年,对黄淮海平原土壤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肥力演变、作物持续高产、土壤质量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取得重要研究结论,成为我国保持时间最长的经典定位试验之一;依托长期定位试验监测平台,在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演变与转化规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石灰性土壤中速效磷肥施入土壤后基本不向无效态转化的学术观点,圆满解释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石灰性土壤固磷严重而后效持久问题,受到国际、国内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文摘刊物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研究方向

所在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主要成就

长期参加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工作,“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分别主持国家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课题土壤施肥与培肥子专题工作;“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禹城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农业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96-001-01-02)”专题主持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黄淮海平原农区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2001 BA508 B03)”课题负责人;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配方肥料生产与配套施用技术研究(2008BADA4B04)”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地产土壤改良、有机无机配施土壤培肥与土壤环境建设、新型肥料研制、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等方面;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先后三次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技术改进)三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研究成果分别于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土壤通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近年来连续5次被研究所评为所级文明职工。依托国家科研课题,在山东禹城试验基地组织建成创建集树脂包膜控释肥料工艺试验设备、高温喷浆造粒工艺试验设备、高塔熔融造粒试验设备、团粒工艺圆盘造粒试验设备等国内外现代肥料主流工艺于一体的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初步构建有机物料优化化学养分理论体系;自1986年“七五”科技攻关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主持、设计和实施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坚持到今天已连续运行25年,对黄淮海平原土壤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肥力演变、作物持续高产、土壤质量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取得重要研究结论,成为我国保持时间最长的经典定位试验之一;依托长期定位试验监测平台,在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演变与转化规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石灰性土壤中速效磷肥施入土壤后基本不向无效态转化的学术观点,圆满解释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石灰性土壤固磷严重而后效持久问题,受到国际、国内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文摘刊物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教育背景

1977年12月参加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高校招生考试,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学习

查找成果
筛选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会议论文 ()

  • 获奖成果()

  • 专利()

资源类型=中文期刊
共0条记录

全部

  • 全部
  • 第一作者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发文趋势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筛选

合作成果1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