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5年间作和施氮对甜玉米和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肖世豪 1 ; 潘语卓 1 ; 俞霞 1 ; 陈忠平 2 ; 颜廷献 3 ; 周泉 1 ; 梁效贵 1 ; 杨文亭 1 ;

作者机构: 1.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甜玉米;间作;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23 年 004 期

页码: 822-83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甜玉米(Zea mays L. var. Rugosa Bonaf.)和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17—2021年连续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MC,甜玉米单作;MS,大豆单作;CS,甜玉米间作大豆),分别在甜玉米和大豆的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5年施氮(N1和N2)都显著增加了甜玉米鲜穗产量,但N1和N2处理间5年都无显著差异。相同施氮下间作较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5年都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不施氮的间作模式下甜玉米鲜穗产量在2020和2021年较2017年显著降低。甜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中,甜玉米施氮(N1和N2)对大豆鲜荚产量5年都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甜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相对N2,N1仅在2017和2020年分别显著降低了单作甜玉米的茎粗和间作甜玉米的穗位高。5年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间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株高相关性更强,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茎粗相关性更强。大豆鲜荚产量主要与单株总荚数、多荚数和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施氮能显著改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中的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农艺性状。过量施氮(300 kg·hm-2)未显著增加甜玉米鲜穗和大豆鲜荚产量。从节约成本和保护农田环境考虑,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有利于甜玉米和大豆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稻草覆盖对花生木薯间作系统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徐小林,吴昌强,李大明,胡志华,柳开楼,周利军,叶会财,黄欠如. 2017

[2]控释肥不同配比对丘陵红壤花生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钟平,张昆,叶川,肖国滨,刘小三,肖小军. 2013

[3]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春大豆“天隆一号”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赵朝森,王瑞珍,陶国华,赵现伟,熊文华. 2015

[4]江西红壤旱地木薯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初步研究. 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熊英,王霞. 2011

[5]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 赵朝森,赵现伟,杨中路,何艳琴,王瑞珍,曹小新,万辉,郭兵福. 2019

[6]国家区试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演变. 赵朝森,赵现伟,杨中路,何艳琴,王瑞珍,郭兵福. 2019

[7]不同行比配置对鲜食玉米-绿豆套种甘薯体系产量效益的影响. 肖富良,肖国滨,郑伟,肖小军,吕伟生,李亚贞,黄天宝,吴艳. 2021

[8]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赣科甜6号的选育. 颜廷献,饶月亮,乐美旺,颜小文,孙建,周红英. 2016

[9]江西省糯甜玉米产业化开发前景. 汤洁,饶月亮,戴兴临,叶厚专,谷德平. 2005

[10]甜玉米品种赣科甜7号及栽培技术. 颜廷献,颜小文,陈忠平,饶月亮,乐美旺,孙建,周红英,梁俊超. 2021

[11]鲜食甜玉米品种赣科甜8号的选育. 颜廷献,颜小文,饶月亮,乐美旺,孙建,周红英,梁俊超. 2021

[12]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英文). 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吕丰娟,王子君. 2016

[13]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的影响. 林洪鑫,潘晓华,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汪瑞清,吕丰娟. 2018

[14]红壤旱地木薯间作冬瓜高效种植模式. 袁展汽,林洪鑫,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 2013

[15]连续回交对消除农杆菌介导转化引起水稻体细胞变异的影响. 杨宙,陈浩,唐微,林拥军. 2012

[16]超级稻两优培九的农艺性状研究. 罗世友,陈大洲,肖叶青,盛国清,胡兰香,熊焕金,刘初生. 2010

[17]含维生素A两系特种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刘克琦,杨玉梁,郭龙平,黎毛毛,贺浩华. 2010

[18]超级杂交稻国稻1号农艺性状研究. 皮勇华,陈大洲,盛国清,肖叶青,贺芳,俞美娇. 2007

[19]9个晚籼稻品种在红壤中的耐酸性鉴定及有关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杨宙,曹丰生,熊运华,束爱萍,刘秀梅. 2016

[20]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余丽琴,徐巧玲,邱兵余,熊玉珍,饶淑芳.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