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亚热带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海静 1 ; 柳开楼 1 ; 郭长城 1 ; 娄翼来 1 ; 王义东 1 ;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亚热带水田;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固碳效率

期刊名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1114

年卷期: 2024 年 44 卷 001 期

页码: 69-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了探究长期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固碳效率的变化情况,以江西省进贤县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处理和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并通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固存量和累积碳投入量计算土壤固碳效率.结果表明:①稻田红壤的优势团聚体粒级为[0.250,2.000)mm,质量占比为40.64%~47.04%.与常规处理相比,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对各级团聚体的质量占比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无显著影响.②相比于常规处理,常规+秸秆还田处理下全土的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13.60%和 10.17%,但全土的C/N以及各级团聚体的SOC含量、TN含量和C/N均未发生显著变化.③相比于常规处理,常规+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的SOC固存量和累积碳投入量分别显著增加55.37%和 216.76%,但固碳效率显著降低 50.85%.综上,在南方亚热带红壤双季稻种植区,秸秆还田有利于SOC的固存,但降低了土壤固碳效率,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

  • 相关文献

[1]鄱阳湖生态区农田土壤碳汇效应与固碳潜力探讨. 刘秀梅,冀建华,冯兆滨,刘光荣,李祖章,侯红乾,刘益仁. 2010

[2]苎麻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钟义军,武琳,黄欠如,廖绵清,叶川,成艳红,孙永明,章新亮,熊春贵. 2014

[3]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郑学博,樊剑波,周静. 2015

[4]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熊又升,徐祥玉,张志毅,王娟,袁家富,刘光荣,徐昌旭,毛创业. 2014

[5]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稻田残留氮在团聚体内分布的影响. 王静,唐刚,刘磊,付文涛,刘桃菊,曾勇军,陈金,黄山. 2022

[6]长期施肥红壤稻田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余喜初,李大明,柳开楼,黄庆海,叶会财,徐小林,陈明,胡惠文. 2013

[7]稻田湿地土壤碳固定研究进展. 王萍,王少先,夏文建,唐先干,李瑶,杨成春,漆林香,胡启峰,阿布都艾尼·阿布都西提. 2014

[8]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 柳开楼,叶会财,李大明,黄庆海,余喜初,胡志华,徐小林,胡惠文,周利军,王赛莲. 2017

[9]再生稻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 熊丽,邵彩虹,张文学,Marios Drosos,周小华,刘圣孝,刘增兵,孙刚,王少先. 2023

[10]鄱阳湖生态区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碳汇效应与固碳潜力的影响. 冀建华,刘秀梅,侯红乾,刘益仁,李祖章. 2012

[11]中亚热带稻田不同耕作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柳开楼,李亚贞,秦江涛,夏桂龙,刘金花. 2015

[12]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肖小军,吕伟生,余跑兰,郑伟,李亚贞,胡磊,肖富良,张绍文,黄天宝,肖国滨. 2019

[13]轻型栽培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 滕晓龙,邓伟明,孙毛毛,柳开楼,李亚贞. 2014

[14]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秸秆还田耕整地技术研究. 药林桃,董力洪,刘圣伟,周明,舒时富. 2013

[15]田间条件下不同促腐菌对水稻秸秆腐解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姚云柯,周卫,孙建光,梁国庆,刘光荣,孙刚,袁福生. 2020

[16]密植减氮对三熟区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 王芳东,吕伟生,符明金,郭熙,孙小香,赵小敏. 2020

[17]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清洁的酸性稻田籽粒镉含量的影响. 刘磊,陈晨,陈金,蒋末云,贾震,杨星莲,曾勇军,黄山.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