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作者: ^A万建林^B1%^A翟虎渠^B2%^A万建民^B3 1 ;
作者机构: 1.^A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抗亚铁毒;回交重组自交群体;遗传效应;耐低磷
会议名称: 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 江西省科协
页码: 353-357
摘要: 本文利用日本晴/Kalath//日本晴的96个回交重组自交家系(BIL)作图群体(BC1F9),采用水培鉴定方法,分析亲本和96个BILs的抗亚铁毒表现,并以叶片棕色斑点指数(LBI)、茎干重(SDW)、分蘖数(TN)和根干重(RDW)作为各BIL的抗亚铁毒表型值,进行水稻抗亚铁毒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第1和第3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为3.17-7.03。其中在第1染色体C955-C885间检测到了1个主效QTL,控制着叶片棕色斑点指数、茎干重、分蘖数和根干重4个性状,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20.5%、36.9%、43.9%和38.8%;在第3染色体C25-C515间检测到控制茎干重和根干重2个性状的QTL1个,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47.9%和35.O%;另外,在第1染色体R1928-C178、R2329-R210间还分别检测到控制分蘖数和根干重的QTL各1个。讨论了抗亚铁毒QTL和耐低磷QTL的关系。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752系列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的选育研究与思考. 刘秋英,颜龙安,张晓波,蔡耀辉,颜满莲. 2002
[2]水稻抗稻瘟病不育系赣香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研究. 胡兰香. 2011
[3]利用SSR标记构建江西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的研究. 黄永兰,万建林,余丽琴,王记林,芦明,熊玉珍,束爱萍,范志洁,黎毛毛. 2012
[4]长期施磷下稻田湿地土壤磷流失潜能和磷酸酶活性变化. 王少先,WANG Shao-xian. 2012
[5]水稻精确施肥技术及其应用. 李祖章,刘光荣,孙刚. 2007
[6]一次性施用包膜肥料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侯红乾,刘秀梅,黄永兰,刘光荣,郑立平. 2009
[7]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李艳大,朱相成,汤亮,曹卫星,朱艳. 2011
[8]生物黑炭用量对赣东北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柳开楼,夏桂龙,李亚贞,余跑兰. 2015
[9]硅肥对早稻群体生产力和镉吸收的影响. 余跑兰,肖小军,陈燕,李亚贞,杨林,雷媛媛,柳开楼. 2015
[10]叶面喷施硅硒联合水分管理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特征的影响. 高敏,周俊,刘海龙,胡远妹,徐磊,梁家妮,黄贵凤,周静. 2018
[11]牡蛎壳粉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重金属钝化的影响. 罗华汉,柳开,余跑兰,谭武贵,陈燕. 2016
[12]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麦-稻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机制. 刘益仁,李想,郁洁,沈其荣,徐阳春. 2012
[13]钙对盐胁迫水稻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吴延寿,王萍,熊运华,尹建华,陈竹林. 2016
[14]水稻苗期耐冷性研究进展. 罗世友,刘红安,邬文昌,幸胜平,肖叶青,陈大洲. 2006
[15]肥料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早衰的影响. 叶春升,罗奇祥,张福群,谢金水,李祖章. 2006
[16]不同钾肥品种在水稻防早衰上的应用. 叶春升,罗奇祥,李祖章,谢金水,龙丘陵,李建国,魏林根. 2005
[17]不同育秧基质对双季早晚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林洪鑫,曹开蔚,熊多根,程飞虎,彭春瑞,黄大山,陈忠平. 2013
[18]国内外水稻抗病转基因研究进展. 张祥喜. 2000
[19]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陈红萍,邓伟,付英,王记林,肖小勇. 2013
[20]稻曲病化学防控药剂精准使用技术研究. 黄蓉,黄瑞荣,胡建坤,华菊玲,刘思正.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