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中国发明申请
专利权人: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发明人: 魏云辉;陈庆隆;郑立平;胡中娥;胡丽芳;魏小桃;程浩
专利号: CN201310505616.X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培养生产茶树菇菌种的方法及其保藏方法,其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为:筛选液体培养高效菌株:优选液体培养菌球数量多、大小均匀、表面毛刺多的菌株,培养的菌球数量200-260个/ml、菌球直径1.0-1.5mm;摇瓶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3%、玉米粉2-4%、酵母粉0.2-0.4%、麸皮1.0-3.0%、KH2PO40.5-1.5%、MgSO40.5-1.0%、PH值自然;提出了茶树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培养基配方;建立了茶树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工艺条件。本发明把发酵工程技术与茶树菇生物学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获得高质量的茶树菇液体菌种,并能有效地降低茶树菇生产成本。液体培养生产茶树菇菌种技术解决了茶树菇生产菌种上的关键技术问题,本发明工艺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接种后出菇整齐,便于管理。
- 相关文献
[1]南方地区茶树菇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魏云辉,胡中娥,张诚,李庆,李菁. 2013
[2]茶树菇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初探. 陈绪涛,徐月东,马林,戴朝阳,魏云辉. 2020
[3]18个茶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及农艺性状评价. 王洪秀,孙鹏,安颖,胡佳,陈绪涛,李菁,魏云辉. 2022
[4]添加油菜籽饼粕对茶树菇菌渣高温堆肥进程的影响. 陈绪涛,戴朝阳,孙鹏,胡文君,胡佳,王洪秀,姚健,魏云辉. 2021
[5]基于ITS序列分析18个茶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 王洪秀,魏云辉,靳亮,胡中娥,李菁,陈庆隆,李胜杰,钟国祥. 2016
[6]茶树菇原生质体再生及单核体菌株的特性. 王洪秀,章炉军,孙鹏,胡佳,陈绪涛,魏云辉. 2022
[7]茶树菇赣茶AS-3、赣茶AS-5选育研究. 孙鹏,陈绪涛,王洪秀,李菁,胡佳,魏云辉. 2021
[8]基于茶籽壳代替木屑栽培茶树菇配方筛选试验. 魏云辉,李菁,胡中娥,王洪秀,熊小文. 2014
[9]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中镉含量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陈徐俊,肖勇,涂田华,万伟杰,熊闻婷,李伟红. 2025
[10]红壤溶磷菌的筛选及溶磷机制. 孔令雅,焦加国,刘满强,胡锋. 2014
[11]北冬虫夏草组织分离及复壮菌种的试验研究. 胡中娥,钟国祥,沈爱喜,张诚,魏云辉,陈庆隆,谢晟,陈浩. 2013
[12]不同菌种发酵垫床对青年奶牛生长、健康及其舍内环境卫生的影响. 顾亚兰,徐俊,甄永康,陈逸飞,张振斌,于翔,毛永江,王梦芝. 2021
[13]新时期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管理人才思路探析. 裘甜. 2016
[14]有机肥料中水溶性碳的测定方法. 范芳. 2007
[15]用两种方法测定莲子中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 涂田华,陆文英,袁丽娟,李伟红,董秋洪,魏爱花,杨良波,谢克强,戴廷灿. 2015
[16]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探讨. 季华员,李省辉,谢金防,韦启鹏,刘林秀,谢明贵,杨群. 2008
[17]江西油料作物的生产现状、发展优势及对策. 漆映雪,戴兴临,汤洁. 2008
[18]2017年江西省棉花产销形势分析及展望. 余艳锋. 2017
[19]新时期江西大豆生产与发展的探讨. 程春明,王瑞珍,吴问胜,赵朝森. 2008
[20]芝麻种子生产研究进展. 颜廷献,乐美旺,饶月亮,孙建,颜小文,周红英.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辣椒香气物质的影响
作者:广业兰;费丹;谢敏;伍琦;聂根新;胡丽芳;周瑶敏
关键词:辣椒;植物生长调节剂;HS-SPME-GC-MS;挥发性香气物质
-
茶薪菇'赣茶AS-5'担孢子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鉴定及菌丝生长速度
作者:彭新红;刘颖聪;陈绪涛;孙鹏;戴丹;胡佳;王振;戴建成;魏云辉
关键词:茶薪菇;交配型;OWE-SOJ技术;核迁移试验;分子鉴定;菌丝生长
-
对92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的评价
作者:王洪秀;章炉军;孙鹏;胡佳;安颖;陈绪涛;魏云辉
关键词: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拮抗反应;简单序列重复区间;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
-
赣东北设施蔬菜重金属污染风险监测与评估
作者:聂根新;周瑶敏;涂田华;胡丽芳;陈徐俊;吴玲;熊晓晖
关键词:赣东北;重金属累积;设施蔬菜;风险评价;塑料大棚
-
不同干燥方式对大球盖菇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朝智;熊慧薇;闵华;李菁;付晓记;魏云辉;陈绪涛
关键词:大球盖菇;干燥方式;功能成分;干燥品质;抗氧化能力
-
梭伦小剥管孔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
作者:戴丹;王振;胡佳;戴建成;彭新红;孙鹏;陈绪涛;王志伟;魏云辉;李玉
关键词: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生长条件;菌丝生长速率
-
野生紫芝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作者:胡佳;戴丹;王振;孙鹏;戴建成;彭新红;陈绪涛;魏云辉
关键词:野生紫芝;生物学特性;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驯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