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及推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和室内人工接种对江西省141个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1个品种的抗感性差异明显,另外,根据品种的苗瘟、叶瘟和穗颈瘟鉴定结果可知,苗叶瘟发病轻而穗颈瘟发病重。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抗的品种有29个,占供试品种的20.6%,中感的有58个,占41.1%,感病的有47个,占33.3%,高感的有7个,占5.0%,测试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及抗病的品种。另外,早稻品种表现中抗的比例最高,优于晚稻。目前江西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在稻瘟病重发生地区,可选择抗性较好的株两优02和株两优09等种植。
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品系对江西省稻瘟病菌分离株系的抗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30个水稻抗瘟基因品系在江西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2006—2012年分离自江西主要稻区的381个稻瘟病菌株,在抗瘟基因品系苗期喷雾接种,通过供试品系对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来明确其抗病性。Pi-zt、Pi-k、Pi-1(1)、Pi-z5、Pi-k(C)、Pi-kp和Pi-9(t)7个水稻抗瘟基因对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表现出较高的抗性频率,其值分别为85.11%、82.95%、71.12%、68.69%、63.53%、62.61%和61.09%,且这7个抗瘟基因对ZG1、ZC15和ZB31小种的稻瘟病菌株的抗性频率均比其它小种菌株高。将抗瘟品系与稻瘟病菌接种反应结果转化为"0-1"模式进行聚类分析,7个抗性频率较高的抗瘟基因被划分为Pi-zt、Pi-z5、Pi-9(t)和Pi-k、Pi-1(1)、Pi-k(C)、Pi-kp两组不同的抗病类型品系。
稻瘟病菌产孢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通过比较稻瘟病菌在6种产孢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发现米糠培养基是最适宜的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基;在确定米糠培养基为产孢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产孢条件的研究,在每天光照16~24 h,并连续培养5~7 d的条件下产孢量最大。
江西省水稻主要品种抗瘟基因型的推导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2个稻瘟病菌鉴别菌株,采用离体叶段接种,测定江西省211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根据试验结果的推导,供试品种分别含有1~6个不等的抗瘟基因,共分为30个类群。其中含1,2和3个基因的品种数分别为130,41和29个,所占比例分别为61.61%,19.43%和13.74%;而含4~6个基因的品种数总共11个,所占比例为5.21%。表明江西省绝大多数水稻品种,含1~3个抗瘟基因。211个品种总共推导出18个抗瘟基因,从基因出现的频率来看,频率大于5%的基因有9个,分别是Pi-sh、Pi-km、Pi-ta2、Pi-9、Pi-5、Pi-z、Pi-3、Pi-1、Pi-kh,其中又以Pi-kh频率最高,为62.09%;Pi-ta、Pi-kp、Pi-12、Pi-zt、Pi-b、Pi-7、Pi-20、Pi-11、Pi-z5 9个抗瘟基因出现频率均在5%以下;此外,Pi-a、Pi-k、Pi-ks、Pi-19、Pi-i、Pi-t 6个抗瘟基因型在供试水稻品种中均未检测到,这些结果为江西省水稻抗瘟品种的选用及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
江西省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评价
《中国稻米 》 2011
摘要:利用C30、、E67、GD118、YN7和YN3等5个水稻纹枯病鉴别菌株在苗期对322份江西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抗性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对5个鉴别菌株均表现高抗或抗病的有兴国寸谷糯、南城麻壳红、湘矮早10号、二禾红、小站红米稻、47601(韩国)和晚油红8个品种,平均病级分别为2.34、1.97、2.46、1.73、2.04、1.89、2.46和2.53,系统观察还发现G珍籼97B、湘恢91269与Rocca 3个品种比对照高感品种Lemont更感病。本文对国内水稻纹枯病鉴别体系中鉴别菌株和鉴别品种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2009年江西省主推早稻品种穗瘟抗性的评估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利用稻瘟病菌8个强致病力单孢菌株,测定了2009年江西省主推早稻品种离体穗颈节段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株两优02对穗瘟的抗性最好,平均病级为0.13,测定为抗病品种;株两优09、T优898、金优463与淦鑫203的平均病级分别为1.25、1.63、2.88和3.00,中抗稻瘟病;陆两优996、春光1号和金优71的平均病级分别为3.88、4.13、4.75,中感稻瘟病;先农37与金优458的平均病级分别为5.25、6.0,测定为感病品种;对照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发病最重,其病级为8.50,属于高感稻瘟病品种。上述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今后特别是2010年的农业生产中验证。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为材料,在水稻苗期接种,测定来自江西省水稻产区19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含有29个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但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a(2),其中60.00%菌株表现出强致病性。病菌群体对抗瘟基因Pi-zt,Pi-1(1),Pi-z5和Pi-k表现出较低的毒力频率,表明这些抗瘟基因在江西省可作抗源单独或聚会使用。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分别出现了24,27,29个无毒基因,其中有24个无毒基因在各年份均有分布,Avr-a(1),Avr-a(2),Avr-i,Avr-ks(1),Avr-ks(2),Avr-ta,Avr-b,Avr-t,Avr-sh(2),Avr-km,Avr-ta(C),Avr-ta2,Avr-kp(C),Avr-b(C),Avr-3(1)和Avr-5(t)等16个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均低于30%,提示在江西省内与之相对应的抗瘟基因在抗稻瘟病育种中应慎用。江西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无毒基因组合数目为0~18个,数字相对较小。
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31个水稻主产县(市)采集分离的195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40个生理小种。所测菌株中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为优势小种群。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ZB15、ZB5、ZA1,出现频率分别为14.36%、13.33%、6.67%、6.67%;3年中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小种类群以ZA和ZB为主,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和ZA1,频率分别为17.65%和11.76%;在稻瘟病中发偏轻的2007年和2008年,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均较为一致,2年中小种类群均以ZB为主,如2008年优势小种为ZB15和ZB13,频率分别为18.92%和10.81%;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穗瘟病标本中不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不同,并讨论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年度动态变化。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植物保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和ZA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15和ZB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13与ZB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