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及高产品种特征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育和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和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19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明确了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主茎平均总叶片数(N)为10.7~12.2,叶数变幅10~13,伸长节间数(n)均为4个,够苗叶龄为N-n+1;机插晚稻品种N为14.4~15.2,叶数变幅14~16,n均为5个,够苗叶龄为N-n。高产类型机插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穗型较大、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其中,高产类型机插早稻生育期110~113d,日产量75~79kghm–2d–1,分蘖力每株2.6~3.4穗,每穗粒数115~135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机插晚稻115~120 d,日产量78~82 kg hm–2 d–1,分蘖力每株4.2~4.8穗,每穗粒数130~150粒,千粒重24~27 g。
合理氮肥运筹提高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合理氮肥运筹,2013—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及施用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同步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扩大群体库容量,机插早、晚稻分别在施氮量为180,195kg/hm2时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在适宜施氮量下,施氮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早稻8∶2至7∶3、晚稻7∶3,移栽后7天+倒2叶抽出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分蘖成穗,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协调,穗数充足,穗型较大,总颖花量高,并同步提高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