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胡志华(精确检索)
作者:李大明(精确检索)
作者:柳开楼(精确检索)
作者:余喜初(精确检索)
作者:徐小林(精确检索)
作者:叶会财(精确检索)
作者:胡惠文(精确检索)
10条记录
土壤改良剂对中稻-再生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中稻-再生稻增产与肥料高效利用以及稻田次生障碍阻控提供理论支撑。以准两优608(2016年)和晶两优华占(2017年)为试验材料,设施用过氧化钙(CaO_2)、施用生物石灰(Bi-CaO)、施用硅肥(SiO_2)、常规施肥(NPK)和不施肥(NF)5个处理。分别测定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增加中稻-再生稻系统产量,与常规施肥(NPK)相比较头季产量增幅达7.37%~17.78%,再生季可增产493.3~982.2 kg/hm~2。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有效穗数与头季结实率和穗粒数,且显著增强其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且后期以施用过氧化钙(CaO_2)效果最佳。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系统氮肥高效利用,与NPK相比较施用改良剂处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肥料氮贡献率(NCT)、氮肥农学利用率(AE_N)和氮素回收率(RE_N)均显著增加,其中NPFP和AE_N分别增加了2.92~7.53 kg/kg,4.76~7.53 kg/kg,NCT和RE_N分别增加6.32~9.65,34.40~46.11百分点;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了中稻-再生稻系统土壤氮素依存率(SNDR)及氮肥生理利用率(PE_N)。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增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综合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表现,施用过氧化钙(CaO_2)对中稻-再生稻促进作用最佳,其次是施用硅肥(SiO_2),均优于施用生物石灰(Bi-CaO)处理。

关键词: 中稻-再生稻 土壤改良剂 过氧化钙 生物石灰 硅肥 氮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水稻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实践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清洁生产是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物质循环利用、污染物阻断减毒等为目的的生产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综合有关清洁生产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从事水稻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分析了水稻清洁生产技术的背景意义,提出了双季稻清洁生产的概念、原理、控制路径和主要技术,并结合生产实践比较了水稻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前景。

关键词: 双季稻 清洁生产 理论 技术原理 应用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烯效唑喷施方式对无土基质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为探究合理的秧苗调控方式,以华优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烯效唑喷施浓度(C_0,0 mL/L,喷施等量清水;C_1,25 mL/L;C_2,50 mL/L;C_3,100 mL/L)和喷施时期(T_0,播种时;T_1,5 d秧龄;T_2,10 d秧龄),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喷施方式对无土基质育秧秧苗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长度、根系数量、根系活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显著降低了秧苗株高,喷施浓度越高,控苗效果越佳,喷施时间推迟控苗效果减弱;烯效唑浓度过高会降低秧苗叶绿素含量;喷施烯效唑可显著增加秧苗根长和数量,并增强秧苗根系活力,但浓度过高则抑制根系的生长。综合秧苗株高、叶绿素含量、根长、根数及根系活力等指标,播种后5 d喷施50 mL/L稀效唑(T_1C_2)对秧苗素质提升效果最佳。

关键词: 烯效唑 喷施方式 基质育秧 秧苗素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分专家系统在双季稻中的应用和评价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评估养分专家(NE)系统在双季稻区的化肥减施效果,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进贤县开展了3年6季的田间试验,并分析了NE系统与农民习惯(FP)处理、当地农技部门的测土配方推荐施肥(ST)处理下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化肥施用量和肥料偏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1)NE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的籽粒产量和养分吸收量(除了2014年)。2015和2016年,NE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分别比FP处理增加了15.17%~32.74%和14.33%~19.25%;早、晚稻氮素吸收量分别比FP处理增加了25.16%~33.21%和22.09%~26.82%,磷素吸收量增加了27.45%~29.57%和27.02%~38.60%,钾素吸收量增加了16.59%~22.34%和14.24%~16.21%。2)与FP处理相比,3年间NE处理的早、晚稻季氮肥用量分别降低了24.86%~29.15%和28.15%~34.43%,磷肥的降幅分别为15.97%~37.05%和31.72%~44.75%,钾肥的降幅分别为60.35%~66.22%和72.29%~74.02%。3)与FP处理相比,3年间NE处理的早、晚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3.26%~83.41%和48.77%~81.86%,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57.97%~76.31%和66.24%~115.83%,钾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13.25%~156.13%和160.88%~206.00%。因此,NE系统可以在双季稻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养分专家系统 双季稻 化肥减施增效 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轻简化栽培可显著降低生产投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发展再生稻轻简化种植对于稳定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对南方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双改单"稻区水稻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再生稻 轻简化栽培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

土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通过外源添加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红壤旱地长期肥料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碳投入与玉米产量及土壤碳储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大幅提升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含量,氮磷钾+有机肥(NPKM)和有机肥(OM)处理在27年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08 g/(kg·a)和0.06 g/(kg·a),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24t/(hm~2·a)和0.16 t/(hm~2·a);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51.5%和42.0%,有机碳储量则分别增加57.1%和45.7%。进一步分析表明,有机碳投入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71 5,P<0.001),且线性拟合方程(y=–0.158+0.086x)表明,双季玉米种植下红壤旱地的固碳效率为8.6%,当有机碳投入量为1.84 t/(hm~2·a)时,红壤旱地的有机碳储量保持平衡。因此,施用有机肥是提高红壤旱地有机碳储量的有效途径,固碳效率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点则可以有效指导红壤旱地有机肥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红壤旱地 长期施肥 有机碳投入量 拟合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培肥模式下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收益评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1981年开展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系统碳固定与净碳汇的影响,并对各处理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为实现农业低碳、高值、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所选取的有机肥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1);早稻施用两倍绿肥紫云英30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2);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和猪粪15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3);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施用猪粪15 t·hm-2和冬季稻草覆盖4 500 kg·hm-2(M4);长期施用化肥(NPK)等5个处理。每5年于晚稻收获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测定每年的早晚季水稻产量与生物量,用于估算系统收益与碳收支(5年平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增幅为30.88%~96.52%,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M4处理增产作用最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稻田土壤固碳能力,且有机肥用量增加系统土壤固碳能力增强,M2、M3、M4处理土壤固碳量显著高于M1、NPK和CK处理;稻田植株固碳量也显著提高(P<0.05),M4和M3最高,双季稻植株固碳量为6.76~8.83 t(C)·hm~(-2)·a~(-1)。长期施用有机肥下稻田系统净碳汇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M1、M2、M3、M4、NPK)系统净碳汇增加1.43~3.93 t(C)·hm~(-2)·a~(-1),系统碳汇效应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施肥年限由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碳排放量保持不变,系统净碳汇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系统固碳量上,其变化趋势与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化肥投入,稻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显著增加(P<0.05),并以M4处理最高,达25 683.7$·hm~(-2)·a~(-1)。综上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经济效益(P<0.05),绿肥紫云英与猪粪和秸秆配施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单施绿肥紫云英优势明显。

关键词: 双季稻田 有机培肥模式 产量 固碳量 碳汇效应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改良剂材料对双季稻田砷污染阻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比表面积大、孔隙多和吸附性强的生物黑炭和生物源石灰(牡蛎壳粉)配施对酸性水稻土砷(As)污染的阻控效果,从而为该区域土壤的As污染治理提供技术参考。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不同有机肥(猪粪和生物黑炭)与石灰(矿物源石灰和牡蛎壳粉)配施对As污染水稻土[w(As)为40 mg·kg-1]的阻控效果,分析了土壤有效As含量,水稻秸秆、籽粒和大米中As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土壤有效As含量与水稻As吸收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猪粪配施矿物源石灰及牡蛎壳粉条件下土壤w(有效As)降低29.1%~57.0%,生物黑炭配施矿物源石灰及生物石灰条件下土壤w(有效As)下降35.1%~65.9%;而土壤w(有效As)的降低进一步阻控了水稻秸秆、籽粒和大米中As累积。其中,生物黑炭配施牡蛎壳粉处理的效果最好,其秸秆、籽粒和大米中w(As)分别降低67.6%~68.5%、66.6%~67.8%和76.0%~76.9%。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有效As含量与水稻As吸收量可以用指数方程较好地拟合(R2>0.75,P<0.01)。因此,对于酸性水稻土,生物黑炭和牡蛎壳粉可以通过降低土壤有效As来快速阻控水稻秸秆、籽粒和大米对As的吸收,但当土壤w(有效As)小于30 mg·kg-1时,施用改良剂降低土壤As含量的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As污染 生物黑炭 牡蛎壳 土壤有效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预测双氰胺配施后的芝麻产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合适的生育期利用芝麻冠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芝麻产量,调查相同氮肥条件下不同双氰胺(DCD)施用量对关键生育期(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的芝麻冠层NDVI影响和产量变化,探讨不同生育期冠层NDVI与相同氮肥下DCD施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NDVI预测产量的模型。结果表明:芝麻各生育期NDVI均表现出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的趋势,苗期和盛花期以D3(占氮肥3%的DCD)、D5(占氮肥5%的DCD)和D7(占氮肥7%的DCD)较高,比D0(不添加DCD)增加6.2%~24.8%;终花期则以D5、D7和D10(占氮肥10%的DCD)较高,比D0增加了47.2%~103.1%。在添加DCD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芝麻冠层NDVI值与产量的拟合方程不一。结合方差分析发现,盛花期和终花期的冠层NDVI值与芝麻产量间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数方程y=ln(0.258 7+6.968 7x)和y=ln(0.894 1+3.998 8x)可以用来预测芝麻产量。验证试验发现,根据终花期冠层NDVI计算出的产量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更小(RMSE<10%,RRMSE<25%)。因此,采用终花期冠层NDVI建立的模型对芝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普适性。

关键词: 芝麻 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 产量预测 双氰胺(D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玉米种植下长期施肥改变红壤氮磷活化能力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南方丘陵区红壤氮磷养分活化程度对长期施肥和玉米连作模式的响应规律,研究选取江西进贤红壤旱地双季玉米长期试验的不施肥(CK)、氮肥(N)、磷肥(P)、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2倍氮磷钾配施(H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等处理,分析其27a内(1986—2013年)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氮磷活化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并研究了土壤氮磷的增加速率以及土壤有机碳与氮磷活化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氮磷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试验27a间,施氮处理对氮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在60.25%~105.35%之间,以NPK处理为最高,HNPK和NPKOM次之;施磷处理对磷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在2.29~15.40倍之间,以NPKOM处理为最高,HNPK和P处理次之。NPKOM处理对碱解氮和速效磷的提升作用在所有处理中均为最高。施肥处理提升氮磷活化度的主要原因是提升了碱解氮和有效磷。与试验前相比,连续27a施肥后,NPKOM处理的土壤全氮和全磷仅增加了25.02%和145.16%,而碱解氮和全磷则分别增加了131.46%和38.39倍,导致氮磷活化度分别增加了85.14%和15.40倍。土壤氮活化度与土壤有机碳不存在线性关系,而磷活化度则表现出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磷素活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264 1,P<0.05)。因此,在红壤旱地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和氮磷活化度的重要措施,磷的活化程度明显高于氮,但速效氮磷养分的大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环境风险。

关键词: 红壤 土壤养分活化 长期试验 双季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