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非洲栽培稻垩白粒率耐热性QTL的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定位一个稻米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为外观品质育种及解析垩白粒率高温耐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非洲栽培稻耐热品种IRGC102309(Oryza glaberrima Steud.)和籼稻品种R9311(O.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为亲本构建的栽培稻种间染色体片段导入系CSIL05-23为材料构建次级分离群体,结合人工气候室模拟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采用垩白粒率高温钝感值为评价指标,对非洲栽培稻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进行检测。【结果】在BC_6F_2分离群体,利用单标记分析,发现第5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200与垩白粒率耐热性状极显著正相关(P=0.0005)。进一步利用BC6F3和BC6F4分离群体,采用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200-RM5796区间重复检测到一个灌浆期垩白粒率耐热性QTL,命名为qHTCGR5,分别解释11.4%和17.5%表型变异。根据BC6F4分离群体的纯合重组体表型分组,利用置换作图方法将目标QTL同样定位在SSR标记RM1200-RM5796之间,遗传图距为1.3 cM,物理图距约为333.4 kb。【结论】控制垩白粒率耐热性的qHTCGR5是一个能够用于稻米外观品质育种的新QTL。
水稻短光敏不育基因(rpms4)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水稻短光敏不育基因,以D38S为母本,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一个F2分离群体,对短光敏不育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筛选多态性SSR标记,并在多态性标记附近增加标记引物筛选,将获得所有多态性SSR标记对含有248个单株的D38S*华占杂交得到F2群体进行定位分析.D38S*华占的F1代植株在南昌早季镜检花粉育性表现正常,自然结实率也正常.对248个F2群体单株进行育性调查,统计短光可育株与短光不育株分离比,发现短光可育株与短光不育株数分离比符合3:1的分离比,因此可以推测D38S的短光敏不育性状遗传模式符合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模式.该研究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从均匀覆盖水稻染色体基因组的3 600对SSR中筛选到7对与该不育基因连锁的标记.利用D38S*华占的F2群体和7对SSR标记,将短光敏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1号染色体,位于标记RM3442与RM6339之间,遗传图距均为1.2 cM,将该短光敏不育新基因命名为rpms4.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rpms4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短光敏基因 rpms4 基因定位
模式籼稻品种Kasalath转基因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asalath是一种公认的组培再生性优异的模式籼稻品种。为建立具有G418抗性的Kasalath悬浮细胞系,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入G418抗性基因和GUS报告基因的Kasalath愈伤组织,然后利用获得的胚性转基因愈伤在NBL培养基中进行初步悬浮培养,后转至AA培养基进行终培养,在继代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小颗粒愈伤筛选最终建立了Kasalath转基因悬浮细胞系;本研究获得的悬浮细胞系分散性良好,增值快(10 d可增殖约3.8倍),而且可从悬浮细胞中分离到高活性的原生质体,分离效率可达6.3×107个原生质体每毫升自然沉降细胞。本研究展示了Kasalath是一种建立悬浮细胞系的优良材料,为进一步进行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原生质体融合提供依据,建立的悬浮细胞系亦可用于生理生化研究或供分离原生质体以进行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等试验。
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QTL(qHTH10)的鉴定及遗传效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挖掘和利用元江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优异等位基因,构建了一个元江普通野生稻‘荷花塘4号’为供体,籼稻‘天丰B’(O. sativa subsp. indica)为受体的BC5F3群体,以抽穗扬花期耐热性为目标表型性状进行考察。在利用SSR标记分析检测后,结合单标记相关分析的方法,在10号染色体上发现标记RM25216与抽穗扬花期耐热性相关极显著。为进一步分析目标片段,将含有元江野生稻目标渐渗片段的近等基因系YJ01-201 (BC5F3)与轮回亲本‘天丰B’回交,构建了BC6F2和BC6F3次级分离群体,通过连续2年的大田高温胁迫及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胁迫试验,证实了目的 QTL存在于目标片段上。同时,在BC6F2、BC6F3世代群体中,通过QTL分析发现目标QTL (qHTH10)在标记区间(RM25216~RM25228)遗传效应稳定,物理图距为277.1 kb,两个世代分别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7.4%和15.2%,增效作用来自元江普通野生稻。本研究为水稻耐热育种提供了新资源,也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q HTH10提供了科学依据。
江西省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型划分和水稻抗性资源的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江西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的致病力分化水平和品种资源的抗病性,本研究利用IRBB5、IRBB14、IR24、IRBB4、IRBB21和金刚30等6个鉴别品种,将分离自江西6个稻区的129株Xoc菌株划分为C1~C9 9个致病型;发现仅C5对鉴别品种IRBB4、C7对鉴别品种IRBB21表现为强互作关系;不同稻区的Xoc优势种群呈现多样性。孕穗期抗性测定结果显示:124个籼稻品种中,对C2型菌株5-16表现为中抗的品种仅占8.06%,对C6型菌株08-3-2表现为抗的品种占14.5%;25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中,1株单株(东113)对C2型菌株表现高抗,14个单株表现抗性。东乡野生稻苗期注射接种结果显示,苗期抗病性与孕穗期抗性呈显著相关性,但苗期抗病性普遍低于孕穗期抗性,仅东113表现为中抗。但东乡野生稻对于Xoc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栽培稻,从野生稻中寻找抗性资源将是培育抗病品种的理想途径之一。
关键词: 栽培稻 东乡野生稻 抗性鉴定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致病型
杂交晚籼新组合吉优航1573
《杂交水稻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优航1573是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用不育系吉丰A与恢复系跃恢1573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2015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区试和生产结果表明,该组合生育期适中,分蘖强,结实率高,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稻瘟病抗性
《中国稻米 》 2016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和Pi9导入到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对BC3F3代材料进行苗期和成熟期稻瘟病抗性鉴定,携带1个或2个抗性基因的目标株系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稻瘟病抗性显著高于各自的轮回亲本。SSR标记分析表明,改良株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86.1%~95.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改良材料为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提供了稻瘟病抗性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