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油-稻-稻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早稻的适宜施氮量,2017-2018年以超级常规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0、75、120、165、210kg/hm~2等5个施氮量,探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施氮量有利于早稻分蘖成穗,灌浆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同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保持较多的每穗粒数,从而扩大总库容量。在施氮量为165kg/hm~2时早稻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维持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2017和2018两年分别为155.91、160.37kg/hm~2,产量潜力分别达8 241.17和8 387.32kg/hm~2。
接种菌剂腐熟稻草育秧基质提高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稻草育秧基质在机插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水稻土(CK)为对照,研究了接种自制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T1)、不接种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T2)2种基质理化性状及其对机插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容重显著低于CK,含水量、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则显著高于CK;接种腐秆菌剂改善了稻草育秧基质的理化性状,可降低基质有机质含量、提高速效养分浓度及减小碳氮比(C/N)。与T2和CK相比,T1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较好、机插质量高,有利于促进大田分蘖早生快发,同时增加了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及N、P、K吸收量,可形成较多的有效穗和充足的总颖花量,最终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T1产量比CK提高了4.37%,增产效果显著。可见,接种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能满足水稻秧苗正常生长,与当前机插技术兼容性强,有利于提高机插稻产量及稻草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机插稻育秧基质。
关键词: 基质 机械化 秸秆 机插稻 腐秆菌剂 理化性状 秧苗素质 产量形成
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通过连续2年早、晚双季稻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稻产量、含氮量、吸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硅基包膜控释肥的效果较好,特别是施用80%量控释肥处理的水稻年均产量最高,达到16661 kg/hm~2,与分次施肥(优化施肥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表观氮素利用率;水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籽粒含氮量与产量无相关性,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产量、秸秆吸氮量、总吸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节肥控污施肥模式的双季稻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有所增加而增产。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节肥控污施肥模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最终提高成穗数;能提高双季稻中后期的LAI和剑叶SPAD值及光合势,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同时也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稻株对土壤氮素的依赖。本试验中,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可实现在农民习惯施肥模式节氮磷20%的基础上,取得双季稻的高产稳产,实现节肥控污,是双季稻区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关键词: 双季稻 节肥控污施肥模式 生长发育 产量形成 氮素利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