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江西早籼-晚粳模式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现有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NE)推荐的施肥量对早籼晚粳模式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的特征,获取符合早籼-晚粳模式养分需求特点的推荐施肥参数,借助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处理设计。主处理为品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早籼晚粳、早籼晚籼;副处理为施肥处理,设农民习惯施肥(F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E)、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氮肥(NE-N)、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磷肥(NE-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钾肥(NE-K)、不施肥(NF)等处理。连续测定2年4季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综合分析肥料产量反应和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使用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P<0.05),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14%~9.43%、9.58%~14.69%。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早籼晚粳处理的双季稻产量显著增加(P<0.05)。早籼晚粳模式下,NE处理双季稻总产量较FP处理增幅为15.10%~19.71%。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早、晚稻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5.49%~24.71%、10.18%~15.51%、6.21%~7.94%和13.16%~29.92%、9.45%~23.37%、11.89%~24.42%。NE推荐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肥料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磷肥偏生产力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分别增加了20.25%~47.79%、33.04%~169.96%。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在早籼晚粳模式下,晚稻季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9.88%~34.04%、9.28%~17.01%、11.37%~15.98%,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6.13%~47.33%、35.17%~64.43%、52.68%~163.92%。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模式可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肥料利用率;与传统双季籼稻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在提高双季稻的产量、晚稻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


江西省双季稻"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杂交稻生育期更长,灌浆结实期延长了25 d,可充分利用晚稻后期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的温光资源,并且籼粳杂交稻穗大粒多、总颖花量大、库容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因此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全程机械化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周年产量增幅为17.57%,周年光能利用率增幅为12.68%,周年热能利用率增幅为14.07%,周年氮肥利用率增幅为6.89%,周年水分利用率增幅为11.63%,周年经济效益增加了2770元/hm2."早籼晚粳"模式可充分利用南方稻区双季稻温光资源,大幅提升产量、水资源、温光资源及经济效益,适合在江西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早籼晚粳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栽培模式 周年 产量 经济效益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