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芝麻核心种质,为促进芝麻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736份来源于江西省各县(市)的芝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从3种取样方法,6种取样比例和8种聚类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案构建初始核心种质;对原始种质和初始核心种质的多个参数进行均值T检测和方差F检测,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比较两个群体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在此基础上,选取吉安地区的核心种质进行分子验证,利用12对多态性标记对吉安地区64份原始种质及其16份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36份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的表型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129~2.0833,变异范围为4.83%~41.52%,且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1.7140~2.0833)整体高于质量性状(0.5129~1.1054);“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15%取样比例+可变类平均法+欧式距离”构建的110份初始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原始种质的多样性;原始种质和初始核心种质的主成分比较分析显示,两者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0.533%和82.631%,表明初始核心种质可解释原始种质80%以上的遗传信息。抽样开展的分子分析结果显示,16份核心种质保留了64份原始种质96.25%的多态性位点,两者多态性参数值基本接近,且均值T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遗传相似程度基本接近,说明16份核心种质在分子水平上可代表64份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因此,进一步表明110份核心种质可以代表736份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加以利用。


芝麻蒴果光合作用对粒重形成相关性状的贡献率分析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遮阴和环割处理分析了不同粒重芝麻材料的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鲜重、每蒴果皮鲜重和干重、每蒴籽粒鲜重和干重5个粒重形成相关性状的影响及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遮阴处理下,除每蒴果皮鲜重外,其他4个性状与对照基本无显著差异,表明蒴果光合作用被抑制后能迅速被叶茎光合作用补偿;授粉后40 d(40 DAP)时大粒材料(L1)和小粒材料(S1)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果皮干重、每蒴籽粒干重的贡献率均较为接近,意味着不同粒重芝麻材料的叶茎光合作用对这些性状的贡献基本接近,且粒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蒴果的光合贡献有关。环割处理下,5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表明环割处理后叶茎光合作用不能完全被蒴果所补偿,且对蒴果发育和粒重形成有显著影响;而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鲜重、每蒴果皮干重、每蒴籽粒干重的贡献率都随着蒴果发育而呈增加趋势,意味着蒴果光合作用可能具有补偿增强效应;尤其在40 DAP时期,L1蒴果光合作用对每蒴果皮干重、每蒴籽粒干重的贡献率极显著高于S1,揭示大粒材料的粒重形成与其蒴果的较高光合贡献率有关。


芝麻根系响应铝胁迫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两个对铝胁迫耐受性表现显著差异的芝麻(Sesamum indicum)品种‘金黄麻’(耐铝)和‘竹山白’(铝敏感)为实验材料,进行了铝胁迫下芝麻根系的高通量RNA测序和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响应铝胁迫的潜在候选基因,研究芝麻响应铝胁迫的分子机制。从16个转录组测序文库共获得137.57 Gb的clean data (干净数据),平均每个样本获得8.60 Gb高质量序列。两个材料处理前和处理后的比较转录组分析中共鉴定到1 42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胁迫处理后的‘金黄麻’中上调表达,上调差异倍数大于‘竹山白’,且铝胁迫后其表达水平大于‘竹山白’; 773个基因在胁迫处理后的‘金黄麻’中下调表达,下调倍数大于‘竹山白’,且铝胁迫后其表达水平小于‘竹山白’。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离子结合、膜组成成分和防御刺激应答反应有关的GO条目中。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的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和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多个铝激活的苹果酸转运蛋白基因和过氧化物酶基因在富集通路中被鉴定到。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符合。这些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芝麻耐铝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低温胁迫对芝麻芽期幼苗生长的影响与耐低温材料筛选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芽期温度对芝麻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芽期低温胁迫对芝麻的生理响应和不同基因型种质资源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差异,以5份对温度敏感度有差异的芝麻种质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温度(28、25、21、18、15℃)进行暗培养处理,测定根长、芽长和苗鲜重,以此确定芝麻芽期低温胁迫的敏感温度;并对188份芝麻种质资源进行低温耐受性鉴定,通过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值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测定不同基因型芝麻芽期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芽期培养温度的降低,芝麻幼苗根长、芽长和苗鲜重均逐渐下降,在18℃下降显著,且不同基因型材料之间的测定指标相对值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188份芝麻种质资源聚为5类,即5份高耐低温材料,42份耐低温材料,44份中耐低温材料,50份不耐低温材料和47份极不耐低温材料。不同地理来源的供试材料低温耐受性有一定差异,其中,中部江淮地区低温耐受性丰富度大;芝麻芽期低温胁迫时,不同基因型芝麻芽和根的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H2O2、MDA含量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筛选出驻芝19号、漯芝16号等5份芽期高耐低温种质,以期为耐低温芝麻种质资源发掘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江西芝麻种质资源对芽期低温的响应差异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为分析芝麻种质资源在芽期低温胁迫下的反应差异,以324份江西芝麻地方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设置对照(28℃)和低温胁迫(18℃)2个处理组,测定其芽长、根长和苗鲜重,利用3个形态指标的相对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基于隶属函数值法对芝麻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18℃低温胁迫下,芝麻幼苗的芽长、根长及苗鲜重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各指标之间均呈现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324份江西芝麻种质资源分为5类:20份高耐低温材料、100份耐低温材料、146份中耐低温材料、54份不耐低温材料及4份极不耐低温材料;同一地理区域来源的芝麻种质的低温耐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芝麻芽期的耐低温性与地理分布无直接相关性.


不同环境下芝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芝麻营养品质性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异特征,选用8个白芝麻品种,在全国13个试验点种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8个芝麻品种在13个试验点的平均含油率、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分别为55.43%、38.88%、46.16%、8.63%、4.56mg/g和2.70mg/g.含油率随着纬度的升高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在襄阳试验点的含油率最高,平均为57.50%,且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点;伊犁试验点芝麻素、芝麻林素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58 mg/g和3.60 mg/g,其他试验点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先升高再降低.说明襄阳适宜种植高含油率芝麻,伊犁适宜种植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高的芝麻.


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分析,为江西芝麻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西省39个县(市、区)收集到的132份芝麻地方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23个表型性状(12个质量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同时,对11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供试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21,其中,12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217~1.0307,平均0.7290;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70%~43.5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138~2.0627,平均1.8855.3种粒色类型芝麻种质中,以46份白芝麻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602,74份黑芝麻种质和12份其他粒色(黄色、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等)芝麻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782和1.0476.生育期与株高、始蒴高度、蒴果长、千粒重和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但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的132份芝麻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不同类群种质的来源地存在地理位置的交错分布现象,其中,第Ⅰ类群可作为潜在选育芝麻高含油量新品种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可作为潜在高产优良芝麻材料利用,第Ⅲ类群可作为潜在矮杆株型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可作为潜在的高蛋白型亲本材料加以利用.[结论]江西芝麻地方种质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以46份白芝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种质间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必然联系.以高产高蛋白为育种目标时应选择株高较高,始蒴高度适中、蒴果较大、千粒重较高的材料为亲本,并据此进行后代选择.
关键词: 芝麻 江西 地方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芝麻芽期耐铝胁迫相关性状的QTL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芝麻耐铝毒遗传机制,发掘和定位芝麻耐铝毒QTL,采用不同浓度铝离子对地方品种金黄麻和竹山白进行了芽期胁迫处理,确定芽期铝胁迫处理适宜浓度。利用耐铝毒芝麻种质金黄麻和铝敏感芝麻种质竹山白为亲本构建的一个含有18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以铝胁迫下芝麻芽期相对根长(RRL)、相对芽长(RSL)和相对苗鲜质量(RSW)作为表型指标,结合通过重测序构建的一个含有1 354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芝麻芽期耐铝毒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3个性状在群体中呈显著正相关,共检测到7个QTL,分布于6条染色体上(2,4,6,10,11,13号染色体),其中3个与相对根长相关,2个与相对芽长相关,2个与相对苗鲜质量有关。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的2个分别控制相对根长和相对苗鲜质量的QTL区间部分重叠。候选基因分析的结果表明,15个预测基因可能与耐铝胁迫相关,主要参与金属转运、脱毒和金属离子的跨膜结合、GDSL基序酯酶、过氧化物酶体以及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代谢与解毒等生理进程。


基于分子标记的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评价"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江西收集的132份芝麻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明确其遗传基础和群体分类特点。利用筛选获得的28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引物和26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引物组合对132份江西芝麻地方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28对SSR引物共扩增DNA条带26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21条,比例为83.40%,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DNA条带和多态性条带分别为9.46条和7.89条。26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得到DNA条带和多态性条带分别为601条和268条,多态性比例为44.59%,每对引物可扩增9~36条DNA条带和2~2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为10.31条。132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98 2~0.960 7,平均为0.813 5,可见总体的遗传多样性不丰富。6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芝麻遗传相似系数从北至南呈逐渐下降趋势,赣南区域的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较赣北区域丰富;不同粒色类型比较结果显示,其他粒色芝麻类型(黄色、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等)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其次是白芝麻类型和黑芝麻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不同的芝麻种质呈区域性聚集特点,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地理分布距离有一定的关联,来自赣北和赣东的芝麻种质资源因在亲缘关系上更近而被聚为一类,其余区域聚为一类,这与总体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粒色类型中,区域来源不同的种质均相互交错,其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直接关联。在今后芝麻种质收集工作中,应注重赣南与其他粒色种质的利用,扩展江西乃至我国芝麻品种遗传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