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熟高产优质新品种万香丝苗的选育及产量品质基因检测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万香丝苗是江西省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第一个常规稻新品种,由茉莉占与黄华占杂交形成的大群体,同时结合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选育而成的晚籼早熟新品种,具有高产、早熟、优质、香味浓、耐热、抗白叶枯病等优点。F3:4代进行耐热性、香味、糊化温度和稻瘟病抗性表型鉴定,并结合功能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作晚稻种植,也可作早稻或中稻,其全生育期为116.0 d,2年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为617.32 kg/667 m2,粒型细长,长宽比为3.5,垩白度为2.2%,直链淀粉含量为14.8%,品质达到《优质食用稻米》行业标准Ⅱ级。主要介绍了香型早熟优质稻万香丝苗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万香丝苗、双亲全基因组重测序、功能基因比较研究,发现万香丝苗聚合了双亲多个优异基因,如调控抽穗期的基因Hd1、Ghd8和DHD1,增加产量的基因Gn1a、GSN1、PAY1、GLW10、qSG11.1和GW8,提升品质的基因fgr、PUL、OsSSⅢa、GluA-1、ALK和Sbe3,从基因组水平解析了万香丝苗早熟、高产、优质的遗传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赣科甜6号的选育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赣科甜6号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T 14-6-6"为母本,"T 1-2-4"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甜玉米单交种。2013—2014年参加江西省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株高195.1cm,穗位高60.2cm,株型为半紧凑型,穗型为筒型,穗长19.3cm,穗粗4.9cm,穗行数15.6,每行粒数34.3粒,鲜出籽率73.6%,鲜百粒重37.3g,单穗净重为255.1g,籽粒淡黄色,平均鲜穗单产为11 283.4kg/hm2,品质得分87.9分,优于对照粤甜16号(85分),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5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赣审玉2015001"。


不同施肥方式对红壤旱地芝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红壤旱地芝麻(夏和秋)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芝麻的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肥料不同施用方法设:100%的肥料翻耕前施入(T1)、50%翻耕前和50%翻耕后施入(T2)、50%翻耕后和50%花期施入(T3)、50%翻耕后+30%苗期+20%花期施入(T4-CK)、50%生物有机肥和50%化肥翻耕前施入(T5)、50%生物有机肥和50%化肥翻耕后施入(T6)等6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夏芝麻和秋芝麻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结果】对夏芝麻而言,T2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均高于对照T4,果轴长和单株干物质重较对照分别增加8.3%和12.5%。T2的产量(847.5 kg/ha)较其他处理增产4.2%~9.5%,效益较对照增加1640.0元/ha。对秋芝麻而言,T5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均高于T4,芝麻果轴长和单株干物质重量较对照T4分别增加了4.5%和9.7%。T3和T6产量(666.0和691.5 kg/ha)分别较其他4个处理增产5.2%~17.5%和1.8%~22.0%,效益较对照T4分别增加86.2和690.0元/ha。【结论】夏芝麻适宜采用50%的翻耕前和50%翻耕后施入一次性施肥技术,而秋芝麻可以采用基肥+化肥的常规方法,也可以采用有机无机肥配合翻耕后一次性施用的方法。


茶薪菇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总结了茶薪菇高产高效栽培的新技术,选择优良菌种、选择合适的栽培时期、保持菌种菌龄一致性、菌袋制作与灭菌、栽培袋接种、培养室消毒、搔菌出菇、出菇方式、水分管理、设施配套等在保持菌种菌龄一致性和高产高效出菇方面有技术创新,以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