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粳稻(模糊匹配)
13条记录
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多态性标记的开发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乡野生稻是分布于全球最北端的一种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差异较大,目前缺少覆盖其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本文以东乡野生稻和日本晴为材料,通过筛选已有的1017个标记,并利用东乡野生稻基因组重测序信息设计的217个InDel标记,共检测出203个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间呈现多态性。这些标记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平均间隔1.9 Mb,基本覆盖东乡野生稻全基因组区域。通过对籼粳亚种的检验分析,发现该套多态性分子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基因型分析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发掘东乡野生稻的有利基因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InDel标记 基因组重测序 粳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部分育成粳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黑龙江省不同育种单位育成粳稻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45对SSR多态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黑龙江省8个育种单位的104份粳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鉴别参试材料的多样性水平,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等位基因(Na)变异范围为2~8,平均为3.42;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异范围为0.02~0.77,平均为0.3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2~0.73,平均为0.34。进一步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育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3,而东北农业大学育成材料的多样性水平较低,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8。UPGMA聚类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材料与其他单位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的材料间亲缘关系则较近。建议在今后的育种中,应该加强引入亲缘关系较远的外单位水稻种质资源用作杂交亲本,以期丰富本地区粳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关键词: 粳稻 遗传多样性 SSR 黑龙江省 育种单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粳稻育种分析

南方农业 2018

摘要: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粳稻生产是必要条件,"籼改粳"的推行,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扩大我国粳稻的种植面积,从而有效提升我国粳稻的生产总量。当前,制约我国南方粳稻生产状况的原因主要有育种、栽培技术和地方政策等,其中育种是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目前南方粳稻育种的现状,简析了困局和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粳稻 育种 南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晚粳稻直播田间杂草防除对比试验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研究了5种除草剂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晚稻直播的田间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2.5%五氟磺草胺、46%2甲·灭草松2种除草剂对直播晚粳稻的田间杂草防除效果最好,对2个粳稻品种的杂草45 d鲜质量防效均超过90%;10%氰氟草酯、2.5%五氟磺草胺的安全性好,对直播晚粳稻未出现药害症状。46%2甲·灭草松、9%嘧肟獉氰氟草、30%丙草胺3种除草剂对直播晚粳稻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药害症状,且安全性较差。在产量表现上,2.5%五氟磺草胺的水稻产量最高,甬优5549和甬优538的产量分别达601.34、615.31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14.42%、15.48%。综合考虑杂草防除效果、药剂安全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2.5%五氟磺草胺对直播晚粳稻的田间杂草防除效果好,安全性高且水稻产量高,可用作江西晚粳稻直播田间杂草防除药剂。不同类型的粳稻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不同,偏粳型较偏籼型粳稻对除草剂更敏感,易产生药害,因此,应选择安全性好的药剂,且控制好剂量。

关键词: 除草剂 粳稻 直播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晚稻生产“籼改粳”的战略思考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概述了江西省地方稻种资源分类、东乡野生稻的特征特性、弋阳大禾谷种植历史和近年江西省粳稻推广种植现状,提出了江西省晚稻生产"籼改粳"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江西 粳稻 晚稻 籼改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晚稻“籼改粳”候选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粳稻 候选品种 稻曲病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粳南移”甬优8号示范及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摘要:"北粳南籼"是我国水稻栽培分布的主要模式。该文以粳稻"甬优8号"为示范材料,探讨了"北粳南移"后甬优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南方稻区种植粳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粳稻 甬优8号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相关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籼、粳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由于其进化过程中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致使其形态结构、稻米的理化性质、食味品质等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为探索其影响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了20份早籼稻、12份晚籼杂交稻、12份粳稻共44份品种,测定了5个粒型指标、8个RVA特征指标、5个理化指标、6个品尝指标共24个参数,对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通径系数、回归方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品尝的7个指标与早籼、晚籼杂交稻、粳稻三组品种品尝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且基本达到极显著水平;外观结构对早籼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硬度对晚籼杂交稻和粳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回归方程显示影响早籼稻、晚籼杂交稻、粳稻食味值的主要理化指标有所不同,在食味品质改良过程中,籼稻和粳稻的选择指标有所偏向。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食味品质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米碱消值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碱消值差异显著的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200个单株F2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进行了粳稻碱消值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碱消值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消值相关的QTL3个,qADV3、qADV5和qADV11,分别位于第3、第5和第11染色体的RM14870~RM1284、RM3838~RM3351和RM1812~RM332区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6.5%、10.3%和8.1%。qADV5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小的亲本XL005,qADV3和qADV1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大的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或超显性。

关键词: 粳稻 碱消值 SSR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 b和qDEC3 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关键词: 粳稻 垩白性状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