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籼粳交RILs群体定位水稻秧苗素质性状QTL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秧苗素质影响水稻移栽返青和苗期长势,壮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析秧苗素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本研究以粳型超级稻品种‘龙稻5’和典型籼稻品种‘中优早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秧苗株高(SH)、总根数(TRN)、茎基宽(BCW)、根鲜重(FRW)和茎叶鲜重(FSLW)等9个秧苗素质相关性状,进行表型分析和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结果表明,亲本间秧苗素质存在明显差异‘,中优早8’具有较好的早生快发特性,综合秧苗素质强于‘龙稻5’;RIL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中秧苗素质相关指标间存在较大变异,呈现双向超亲分离,符合连续的正态分布;除根冠比和茎基宽株高比性状外,其他不同指标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共检测到8个控制秧苗素质性状的QTL,包括1个总根数QTL、1个根鲜重QTL、3个根冠比QTL和3个茎基宽株高比QTL,分布于第1、2、3、4、5和10号染色体上,QTL的贡献率在2.98~6.34%之间。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挖掘和克隆水稻秧苗素质性状相关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溶磷菌群落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土溶磷菌对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选取了4个水稻品种:黄华占、桂野丰、中科早发粳1号和Sasanishiki,并分别在扬花期与成熟期收集了根际土壤样本。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的结构,对phoD基因进行研究,并探究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磷素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平均相对丰度为23.52%±31.03%)和硝化杆菌科(Nitrobacteraceae,平均相对丰度为11.69%±5.07%)是水稻根际土中的主要溶磷菌。成熟期溶磷菌的多样性(Chao1指数为105.03±9.75,Shannon指数为1.79±0.13)显著高于扬花期(Chao1指数为99.23±19.43,Shannon指数为1.50±0.55)。土壤pH值、速效磷含量和总氮含量是影响溶磷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叶杆菌科(Phyllobacteriaceae)和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多种磷素组分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在水稻根际土壤的磷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溶磷菌 phoD基因 Hedley磷分级


双季稻区"晚稻品种连种"模式:内涵界定、产生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江西省为例
《中国稻米 》 2024
摘要:双季稻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早稻,但早稻生产长期呈现“低质低效”“增产不增收”的典型特征,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双改单”甚至“稻改经”现象突出。“十三五”以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晚稻品种连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双季稻区早稻高质高效发展。但推行中也存在适用品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支撑、市场接受程度有待提高等困难与问题。为此,提出加快“晚稻早种”适用品种选育、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深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作用、提高“晚稻品种连种”模式的市场接受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稻 晚稻品种连种 内涵界定 产生逻辑 实现路径 江西省


一种简易的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评定方法
《杂交水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高温对水稻这一关键粮食作物的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尤其是在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会显著降低水稻的结实率,进而影响粮食总产量.鉴于此问题的严峻性,筛选和培育耐热水稻品种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温汤杀雄"方法模拟高温环境,通过统计自交结实率来评定水稻的耐热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温汤杀雄处理与人工气候室高温处理的自交结实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温汤杀雄方法在评定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上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综上,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且有效的耐热性评定方法,对耐热水稻的筛选与育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不同县域水稻产量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并探讨不同区域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肥力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稻作模式不同,宁乡市的两季水稻产量(9 414.89 kg/hm2)显著(P<0.05)高于方正县的一季稻产量(8 224.31 kg/hm2)和进贤县的晚稻季产量(5 691.38 kg/hm2),但方正县的水稻相对产量均值(89.88%)显著(P<0.05)高于宁乡市(73.84%)和进贤县(65.67%),且方正县的可持续产量指数也相对较高(0.86),显示出该县域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依据相对产量划分的低、中、高产水平的分析表明,高产水平下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的土壤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较高。不同县域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不同,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水稻可持续产量指数变化的关键肥力因素分别是土壤有效磷(贡献度为8.68%)、碱解氮(贡献度为12.92%)、有机质(贡献度为15.37%)。在后续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方正县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的管理,宁乡市和进贤县则应注重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


水稻多蘖矮杆突变基因HTD5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鉴定分蘖相关的功能基因,可为其功能的解析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发现的多蘖矮杆突变体high tillering and dwarf (htd5)为研究材料,鉴定突变体表型,分析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在htd5中的表达量变化,并检测这些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的变异情况。【结果】(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htd5的一次分蘖数目、二次分蘖数目以及总分蘖数目均急剧增加,而株高、一次枝梗数目、二次枝梗数目则显著降低;突变体htd5倒Ⅰ、Ⅱ、Ⅲ节间伸长受阻,各节间直径也显著缩小;此外,突变体htd5的粒宽、粒厚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2)与野生型相比,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正调控因子D27、D14、D3、DHT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而负调控因子D5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均没有发生变异。【结论】突变基因HTD5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多蘖矮杆基因,通过调控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影响水稻分蘖的产生。


中科发早粳1号分子设计育种
《遗传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 1 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 1 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低、稻米品质差、早期耐寒差和易穗萌等问题,选取含有不同优异基因的空育 131、南方长粒粳与吉粳 88 为亲本,通过关键基因筛选聚合培育而成.中科发早粳 1 号株型紧凑,株高 90 厘米,每穗粒数 120 粒,结实率 85%,千粒重 26 克,每公顷产量 8.25 吨,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粳稻品种品质等级二级及以上.中科发早粳 1 号的成功培育将为双季早稻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稻 双季早籼稻 双季早粳稻 分子设计育种


天然富硒土壤施用生石灰对稻米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利用富硒土壤资源生产天然富硒稻米,是增加人们膳食硒摄入量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天然富硒水稻栽培技术体系是富硒稻米生产的基础。本研究在江西省丰城市的天然富硒农田设置不同生石灰施用量试验,分析其对水稻品种象牙占和美香占稻米中微量元素硒、锌、铁和锰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石灰显著提高了象牙占和美香占稻米的硒含量,生石灰施用量为1 500 kg/hm~2时,2个品种的稻米硒含量分别达0.203 mg/kg和0.189 mg/kg,较不施生石灰对照分别增加78.1%和90.9%。此外,施用生石灰对稻米锌、铁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降低了锰含量,在生石灰施用量为1 500 kg/hm~2时,2个品种稻米锰含量分别降低15.7%和26.4%。因此,施用生石灰可作为我国南方酸性天然富硒土壤提高稻米硒含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