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addy field(模糊匹配)
123条记录
水稻上部三叶形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2012

摘要:上部三叶是水稻抽穗后光合作用的主要所,对稻谷最终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理想形态的塑造是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的追求目标。本文综述了水稻上部三叶的理想形态、遗传特性、栽培影响因子及与产量的关系,并就生产中栽培措施对上部三叶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 上部三叶 形态 产量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机化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为改进和研发适合南方丘陵双季稻区的插秧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双季稻区早晚稻进行人工模拟机插行距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8寸较9寸,早稻增产260.50~382.86 kg/hm2,增产率达4.34%~5.98%,晚稻增产252.90~269.68 kg/hm2,增产率达3.90%~4.25%;行距7寸较9寸,早稻增产139.33~271.03 kg/hm2,增产率达2.32%~4.24%,晚稻增产129.32~202.49 kg/hm2,增产率达2.00%~3.19%;3个行距中8寸的产量最高。同时,对现行9寸行距的插秧机进行了改进,研制出8寸行距插秧机,并进行二晚大田机插试验,结果表明8寸行距插秧机比9寸增产181.83 kg/hm2,增产率达2.56%。

关键词: 水稻 机械化 行距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冠层光分布模拟与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已有作物模型的优点,构建了水稻冠层光分布模型,并进一步与原有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耦合,构建了水稻光合生产模型。新模型将水稻冠层按叶面积指数划分为5层,各层次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按Monsi和Saeki的指数模型进行分布;模型利用日照百分率资料推算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并考虑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冠层结构和太阳位置对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主要生育期冠层内的光分布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将基于冠层光分布模型与原有光合生产模型进行了比较,预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根均方差分别为0.74t/hm2和1.26t/hm2,建立的基于冠层光分布模型的预测性较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生长模型的改进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调控与品种数字化设计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光分布 光合作用 干物质积累 模拟模型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对双季稻区晚稻丰源优299的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到不同肥料品种后均能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在1.9%~3.5%之间;同时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处理能减缓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有效养分的下降,成熟期比未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处理的土壤肥力略高。

关键词: 肥料 纳米碳 水稻 产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长期定位试验 产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压等量紫云英条件下不同化肥用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翻压等量紫云英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化肥用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田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后配施化肥,与施用100%化肥(MF100)相比,施用60%~80%化肥,土壤中碱解N、速效钾含量均有增加,增幅为10%~59%;施用40%化肥,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25%~80%。翻压紫云英后适当减少(20%左右)化肥施用量,有利于早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实粒数等经济学性状的形成,提高早稻产量,但是过量减少(40%~60%)化肥用量,水稻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10%~24%。

关键词: 水稻 紫云英 化肥 土壤养分有效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压绿肥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翻压等量紫云英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后配施80%化肥,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其他施肥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早稻茎秆中氮、磷含量,分别平均增加1.0%~13.7%、6.5%~26.2%,却降低水稻籽粒中钾含量6.0%~23.0%。底肥:分蘖肥:穗肥=0:7:3降低早稻籽粒中磷含量,但是增加早稻茎秆和晚稻籽粒中钾素含量。不施底肥,分蘖肥:穗肥=5:5提高晚稻籽粒中氮素含量,而全部用作分蘖肥施用时显著增加晚稻籽粒中磷素含量;配施60%化肥,其他施肥方法分别平均增加早稻籽粒中氮、钾含量24.6%~34.6%、8.8%~15.7%和晚稻茎秆中磷含量5.2%~60.9%,但是降低早稻茎秆中磷含量10.7%~44.3%,不施底肥降低早稻茎秆中氮含量2.4%~47.4%。配施60%~80%化肥,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更有利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关键词: 水稻 紫云英 施肥方法 养分吸收 产量

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高温是影响我国长江流夏季中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概述了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花器官、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等的影响,综述了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基因研究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水稻耐热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水稻 抽穗开花期 高温胁迫 结实率 稻米品质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综述了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克隆与定位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几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抗性基因的应用前景,以及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工程育种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抗性基因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摘要:稻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稻田多熟种植是江南丘陵区稻田耕作制度的主导模式。稻田多熟种植在生态服务和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依据田间试验与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方法,从农产品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调节大气成分功能、积累土壤有机质,以及含蓄水源等5个方面,对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8~2009年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平均为73821.47元/hm2,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平均为19519.16元/hm2,占总价值的26.44%。

关键词: 多熟种植系统 生态服务价值 稻田 江南丘陵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