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氮量对晚稻抵御抽穗扬花期低温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设置4种施氮水平,低氮(N_1,90kg N·hm~(-2))、正常氮(N_2,180 kg N·hm~(-2))、高氮(N_3,250 kg N·hm~(-2))和超高氮(N_4,330kg N·hm~(-2)),研究了抽穗扬花期低温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遇低温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N_2产量最高,N_1最低,N_3和N_4居中,N_3、N_4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均较高,但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下降;随施氮量增加,包穗率、总干物质量和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穗部干物质量则以N_2最多;低温来临后,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和蒸腾速率(T_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_3、N_4的Pn、T_r较N_2降幅更大;各处理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一定程度上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以N_3、N_4的变化幅度最为显著.表明高氮量不利于晚稻抵御抽穗扬花期低温,生产上应避免氮肥施用失当,双季晚稻施氮量以不超过180 kg·hm~(-2)为宜.
关键词: 氮肥 晚稻 抽穗扬花期 低温 干物质 产量 生理特性


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床土培肥效应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为探明双季晚稻床土培肥用量,指导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实践。以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床土培肥对机插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肥水平的增加,秧苗苗高、假茎宽、根数、百苗干物质质量以及成秧率较对照显著增加,以N4处理最高,最高成秧率比对照提高10. 61%;培肥明显增加了机插晚稻的有效穗,各培肥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5. 70%、12. 33%、24. 10%、25. 99%,N3和N4差异不显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不断降低,其中N4处理分别比对照CK处理降低12. 11%和7. 31%;穗型变小,实际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每100 kg床土培肥600 g复合肥的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床土培肥量以每100 kg床土培肥600 g复合肥较为合理。


机插双季稻育秧适宜播种量研究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乙烯利催熟对谷林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油菜角果成熟度达到一致,实现双季稻田套播油菜一次性机械化收获,以丰油730油菜为试材,选用40%乙烯利,采用4个药剂用量(0、3 000、4 500、6 000 m L·hm-2)和3个喷药时期(04-20、04-22、04-24)进行催熟试验,考察了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考虑,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 000 m L·hm-2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 L·hm-240%乙烯利为宜。本研究结果为乙烯利催熟油菜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接种菌剂腐熟稻草育秧基质提高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稻草育秧基质在机插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水稻土(CK)为对照,研究了接种自制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T1)、不接种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T2)2种基质理化性状及其对机插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容重显著低于CK,含水量、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则显著高于CK;接种腐秆菌剂改善了稻草育秧基质的理化性状,可降低基质有机质含量、提高速效养分浓度及减小碳氮比(C/N)。与T2和CK相比,T1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较好、机插质量高,有利于促进大田分蘖早生快发,同时增加了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及N、P、K吸收量,可形成较多的有效穗和充足的总颖花量,最终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T1产量比CK提高了4.37%,增产效果显著。可见,接种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能满足水稻秧苗正常生长,与当前机插技术兼容性强,有利于提高机插稻产量及稻草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机插稻育秧基质。
关键词: 基质 机械化 秸秆 机插稻 腐秆菌剂 理化性状 秧苗素质 产量形成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