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模糊匹配)
344条记录
不同有机培肥模式下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收益评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1981年开展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系统碳固定与净碳汇的影响,并对各处理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为实现农业低碳、高值、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所选取的有机肥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1);早稻施用两倍绿肥紫云英30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2);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和猪粪15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3);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施用猪粪15 t·hm-2和冬季稻草覆盖4 500 kg·hm-2(M4);长期施用化肥(NPK)等5个处理。每5年于晚稻收获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测定每年的早晚季水稻产量生物量,用于估算系统收益与碳收支(5年平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增幅为30.88%~96.52%,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M4处理增产作用最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稻田土壤固碳能力,且有机肥用量增加系统土壤固碳能力增强,M2、M3、M4处理土壤固碳量显著高于M1、NPK和CK处理;稻田植株固碳量也显著提高(P<0.05),M4和M3最高,双季稻植株固碳量为6.76~8.83 t(C)·hm~(-2)·a~(-1)。长期施用有机肥下稻田系统净碳汇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M1、M2、M3、M4、NPK)系统净碳汇增加1.43~3.93 t(C)·hm~(-2)·a~(-1),系统碳汇效应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施肥年限由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碳排放量保持不变,系统净碳汇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系统固碳量上,其变化趋势与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化肥投入,稻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显著增加(P<0.05),并以M4处理最高,达25 683.7$·hm~(-2)·a~(-1)。综上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经济效益(P<0.05),绿肥紫云英与猪粪和秸秆配施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单施绿肥紫云英优势明显。

关键词: 双季稻田 有机培肥模式 产量 固碳量 碳汇效应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和氮肥用量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进行了不同播期(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与不同施氮量(N 0、90、180、240、360 kg/hm2)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下,生育进程前期所经历天数相差较大,初花后,生育进程天数变化不大。不同氮肥处理下对油菜生育进程也有较大影响,不施氮处理成熟期最早,比360 kg/hm2处理的成熟期提前8天。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绿叶数、最大叶长和叶宽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但是植株根茎粗以180 kg/hm2最高。不同播期处理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施氮的减少,油菜单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主序长、全株角果数都相应减少,特别是全株总角果数减少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播期处理下,产量以10月10日处理最高(3315.84 kg/hm2),产量表现为10月10日>9月3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不同氮肥处理下产量以180 kg/hm2最高(3157.18 kg/hm2)。

关键词: 播期 氮肥用量 油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覆盖对花生木薯间作系统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研究了稻草覆盖对丘陵红壤旱地作物产量提升及土壤改良的效果,以期为南方丘陵红壤旱地土壤培肥、改良及稻草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指导。通过设置不覆盖稻草、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腐秆菌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稻草覆盖对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能显著提高花生、木薯产量,而添加腐秆菌对花生、木薯产量增产效果不明显;稻草覆盖可明显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积累,其中以速效钾提高最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稻草覆盖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但主要影响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本试验条件下,稻草覆盖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若增施腐秆菌可加速稻草秸秆的腐解,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积累。

关键词: 红壤旱地 稻草覆盖 间作 产量 土壤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套播油菜共生期对油菜植株性状及产量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17

摘要:为研究共生期对再生稻套播油菜性状及产量影响,设置油稻共生期0(T1)、3 d(T2)、5 d(T3)、7 d(T4)和10 d(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1)油菜产量和共生期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y=-8.98x~2+93.817x+1 864.6,R~2=0.848),其中共生期为5 d时产量最高,达2 179.8 kg·hm~(-2);(2)油菜全苗期密度随着其与再生稻套播共生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而蕾薹期、盛花期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苗体稳定后密度大小为T3>T2>T1>T4>T5;(3)共生期与一次有效分枝、分枝有效角果数、全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生物量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每角粒数和植株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再生稻套播油菜共生期通过影响油菜植株密度、单株产量等相关指标进而影响油菜产量,因此适宜的共生期有利于油菜产量的构建。

关键词: 共生期 再生稻套播油菜 植株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遗传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产量性状是各个产量相关数量性状的复杂综合体,包括单株穗数、单穗粒数、粒质量,甚至抽穗期、株高等,这些数量性状之间对产量的贡献存在着互作的关系。21世纪初,水稻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完成之前或初期,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效应及互作关系的研究上。之后,随着籼粳水稻全基因组序列的相继公布、高通量重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对功能基因单倍型的等位基因型分析日趋成熟,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及其等位基因的研究也日趋白热化。简单介绍了近年来已克隆的一些产量相关QTL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为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改良水稻单产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位点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秧方式及多效唑对机插双季晚稻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关键词: 双季晚稻 机插 育秧方式 多效唑 秧苗素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方双季稻氮营养指数及产量估算模型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关系模型,并构建不同时期积分归一化植被指数(integrated NDVI,NDVI_(int))与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之间的算法,以期通过NDVI无损监测氮素营养的亏缺来预测水稻产量。[方法]通过2年(2014—2015年)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处理的早、晚稻田间小区试验,获取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含量,冠层植被指数(NDVI)及产量等,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计算不同时期NNI,分析NDVI与NNI、积分NDVI与RY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早、晚稻各个时期的NDVI与NNI之间能够很好地以指数函数(NNI=a×e~b×NDVI)拟合,拔节期的估算效果最好,模型为:早稻的NNI=0.431e~(1.372NDVI);晚稻的NNI=0.075e~(3.471NDVI),其估算NNI与实测NNI的R~2、准确度和RRMSE分别为0.92、0.868和7.092%(早稻)及0.84、0.914和13.736%(晚稻)。早、晚稻各时期的NDVI_(int)与RY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除晚稻分蘖期外都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经检验,早稻各时期模型预测产量与实测产量的R~2、准确度和RRMSE分别为0.91~0.93、0.812~0.899和7.216%~9.978%,晚稻的分别为0.79~0.89、0.721~0.980和5.134%~6.736%,其中全生育期的模型效果最好,但是在0.05显著水平下早稻与晚稻之间具有较大差异。[结论]构建的基于NDVI的氮营养指数估算模型及基于积分NDVI的相对产量估算模型分别能够准确地反映作物氮素营养状况和预测产量,可为中国南方双季稻区追肥管理和产量预测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双季稻 NDVI 氮营养指数 模型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螺杆挤压条件对鲜切马铃薯复配大米米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双螺杆挤压过程中双螺杆转速和挤压筒体的中区温度对高占比鲜切马铃薯复配大米米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双螺杆转速的增加,米粉的蒸煮品质变好,米粉的剪切和抗拉伸特性也随着转速的增加而提升,但当转速高于150 r/min时,米粉的蒸煮品质、剪切特性、拉伸特性变化趋于平稳;当挤压中区温度95~115℃时,米粉的蒸煮品质较好;米粉的剪切和抗拉伸特性随着挤压筒体中区温度的增加而提升,但当中区温度高于115℃时,米粉的蒸煮品质、剪切特性、拉伸特性急剧变差;适宜的双螺杆转速、挤压筒体中区温度分别为150 r/min、105℃。

关键词: 复配 双螺杆挤压条件 马铃薯米粉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覆盖量对红壤旱坡地花生生长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江西季节性干旱发生的特点对红壤旱坡地花生生长的不利影响,研究不同的稻草覆盖量(1 500、3 000、4 500、6 000 kg·hm~(-2)和7 500 kg·hm~(-2))对红壤旱地花生生长及产量形成的效果。结果显示,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增加,花生田土壤湿度、温度和电导率的日变幅均相应降低,杂草发生量也相应减少,但花生的干物质生产量、根瘤量、成熟期绿叶残留量及产量则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形状,并在稻草覆盖量为4500 kg·hm~(-2)的条件下表现最好。综合考虑稻草覆盖的防草、抗旱、增产效果,研究认为红壤旱坡地花生稻草覆盖量以4 500 kg·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稻草覆盖量 红壤旱坡地 花生生长环境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时期对红壤旱地花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生品种粤油256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CK)、氮肥全部基施(N_(10∶0∶0),当地习惯施氮方式)、氮肥70%基施+30%花针期施用(N_(7∶3∶0))、氮肥50%基施+50%花针期施用(N_(5∶5∶0))、氮肥50%基施+30%花针期施用+20%结荚期施用(N_(5∶3∶2))、氮肥30%基施+50%花针期施用+20%结荚期施用(N_(3∶5∶2)),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南方红壤旱地花生生物量累积、氮素累积、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花生生物量累积、氮素累积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施氮时期显著影响花生生物量及氮素的累积特征,氮肥分次施用并适当后移可显著提高生物量及氮素的最大累积速率(v_(max))、推迟吸收"峰值"的出现时间(t_(max)),延长生物量及氮素快速累积的持续时间(Δt),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但氮肥后移比例过大(N_(3∶5∶2))也不利于肥效的充分发挥。本试验条件下,以氮肥50%基施+30%花针期追施+20%结荚期追施(N_(5∶3∶2))的效果最好,其产量达到4 918.5kg·hm~(-2),较CK增产20.0%,较当地传统的一次性施肥也可增产9.8%。合理调控施氮时期是提高我国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该区域花生的科学合理施肥、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生 施氮时期 生物量 累积 Logist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