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主要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江西农业学报 》 2000
摘要:从稻种、稻叶、稻田土壤、稻田菌核和菜地土壤共 1 0 5份样品中共分离细菌菌株 2 6 72株 ,经拮抗性能测定 ,对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i)、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 ummoniliforme)、水稻稻瘟病菌 (Maganporthegrisea)、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icol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有 5 0 0、6 7、45、1 1和 9个。根据NA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 ,将 6 7株稻恶苗病拮抗细菌初步分为 7个类群 ,每一类群中选拮抗性能最强的一个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有 4支菌株为Bacillussubtilis,另 3支菌株分别为B .pumillus、B .polymyxa和Pseudomonassp


籼粳交后代“系谱封闭育种法”探讨
《江西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本研究为籼粳交后代从F_1世代开始(包括对F_1世代的复交),直到选育出株高、生育期等主要农艺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稳定株系为止,其各世代均为封闭(套袋)自花授粉结实。目的是避免外界不明基因型花粉的介入而出现性状“高度分离”,并保证杂种后代的性状能在较低的世代得到纯合稳定。 经系谱封闭选育结果,杂种后代性状的纯合效果极为明显。与开放式授粉的系谱法选育相比,杂种后代性状的整齐度要高得多。整齐度封闭一代(F_1)达55.66%、封闭两代(F_1~F_2)达95.61%、封闭三代(F_1~F_3)达99.10%。 籼粳交性状稳定后代的结实率和种性整齐度,除受花粉育性偏低、子房育性较正常和柱头对花粉选择作用的制约外,还决定于相同基因型群体的大小。如群体较大、异花花粉能满足颖花柱头对花粉的要求度越高,则结实率越接近常值,后代性状的整齐度亦越高;否则相反。 本研究可为籼粳亚种间杂交快速选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间杂交 常异花和异花授粉 系谱封闭育种法


水稻开花授粉习性探讨
《江西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水稻历来被认为是自花授粉.生产和育种实践发现,水稻中的定型品种存在有天然异交现象.籼粳交后代天然异交现象则更为严重.本研究以丛粒稻“优麦早”(早籼)和“麦稻207”(晚籼),采用丛粒对单粒为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原理,对早籼、晚籼、早粳和晚粳等25个水稻品种测定,结果有17个品种的天然异交率为0.19%~8.92%.在25个参试品种中,52%的品种属于典型自花授粉,28%的品种属于自花授粉,20%的品种属于常异花授粉.对籼粳亚种间杂交低世代(F_1~F_4)的10个组合24个株系测定结果:均不属于自花授粉,而为常异花和异花授粉.水稻不同的开花授粉习性的发现,对水稻良种的保纯,提纯复壮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改进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籼粳亚种间杂交 自花授粉 常异花授粉 异花授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