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化肥施用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效应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于2011~2012年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赣南冷浸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44.5~161.1 kg/hm2、磷(P2O5)76.8~78.1 kg/hm2、钾(K2O)119.4~163.1 kg/hm2;晚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67.8~172.6 kg/hm2、磷77.0~99.5 kg/hm2、钾159.5~160.7 kg/hm2;早稻的合理施肥比例为氮∶磷(P2O5)∶钾(K2O)=1∶(0.48~0.53)∶(0.82~1.01),晚稻为氮∶磷(P2O5)∶钾(K2O)=1∶(0.46~0.58)∶(0.93~0.94)。


不同黑芝麻品种在红壤旱地的适应性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旱地种植的高产黑芝麻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进贤县地方品种金黄麻为对照,对7个黑芝麻品种(系)从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BS0532-3和BS57的生长势、整齐度和耐旱性优于CK,抗病性强,单株蒴果数和每蒴粒数显著>CK,产量分别为668.93 kg/hm2和659.43 kg/hm2,较CK(549.95 kg/hm2)增产21.64%和19.91%;赣芝6号和sp01-2综合表现也较优良,产量分别为610.23和585.95 kg/hm2,较CK增产10.96%和6.41%。本研究条件下,BS0532-3、BS57、赣芝6号和sp01-2的产量显著>CK,表明这4个品种(系)均适合在江西红壤旱地种植,其中,BS0532-3和BS57综合表现较好,其次是赣芝6号和sp01-2。


连作年限对红壤旱地芝麻产量和主要病害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为了探讨连作年限对红壤旱地芝麻产量和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的影响,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正茬、连作1 a、2 a、3 a对芝麻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1 a、2 a、3 a与正茬比较芝麻产量分别降低14.0%、45.6%、64.4%,单株蒴果数分别减少25.4%、17.5%、55.9%,千粒重分别减少20.5%、8.5%、22.2%。连作1 a与连作3 a的每蒴粒数较正茬分别减少2.0%和14.5%。红壤旱地上芝麻连作会使茎点枯病和青枯病的病情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茎点枯病从正茬的6.80%增加到连作3 a的51.63%,而青枯病从正茬的2.54%增加到连作3 a的44.75%。这说明芝麻连作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主要病害病情指数的影响大,为了提高芝麻产量应实行轮作换茬。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4
摘要: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比值为5.0和1.3的处理;在施氮时,RS/IS为5.0和2.0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2.8和1.3的处理。五丰优T025不施氮时的产量表现为RS/IS为1.3的处理显著高于5.0和2.8的处理;而在施氮时表现为RS/IS为5.0的处理显著高于2.0和1.3的处理。施氮时,RS/IS为2.0的处理提高了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RS/IS为5.0的处理降低了籽粒需氮量;不论施氮与否,两个品种在RS/IS为2.0时,倒1至倒3叶的基角、开张角和叶长较小。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不同育秧基质对双季早晚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双季早稻春光1号、中嘉早17和双季晚稻荣优225、合美占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基质对双季早晚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秧苗以M3(育秧肥)的叶龄和茎基宽较大,M1(水稻专用育秧基质)的百苗干重最轻,而晚稻秧苗以M3的叶龄和茎基宽略小,M1的百苗干重最重。早晚稻以M3的苗高较矮,M3的成穗率较高,M1的出苗率、弱苗率、生物产量和每穗粒数较高。早稻采用M1,晚稻采用M3的产量较高。在13.33 cm机插株距下,早稻产量以中嘉早17高于春光1号,晚稻荣优225高于合美占,且23.33 cm行距机插高于30.00 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