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壤旱地的钾、钼营养对花生产量与品质影响的探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进行了红壤旱地钾、钼施肥水平对花生产量、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钾、钼均显著地影响花生产量,且钾、钼存在相互正效应,以中钾、中钼配施产量最高,花生茎叶、籽粒钾、钼浓度和吸收量与施钾、钼水平有关,高钼水平时,不同施钾水平促进钼的吸收,低钼和中钼水平上,高钾则抑制钼的吸收,缺钾和低钾水平时,低钼量能促进钾的吸收,任一钾水平,配施高钼,吸钾量下降。钾肥能提高花生粗脂肪和人体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单施钼会降低粗脂肪的含量。
关键词: 花生;钾营养;钼营养;相互作用
江西省红壤旱地土壤钾素含量分布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本项研究对江西省五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土壤,按土属布点,共取表层土样248个,剖面样75个,分别测定了全钾、缓效性钾和速效钾含量,查明了全省红壤旱地土壤全钾、缓效性钾、速效性钾含量平均分别为16.7gkg ̄(-1)±7.3gkg ̄(-1)、251.9mgkg ̄(-1)±145.9mgkg ̄(-1)和63.9mgkg ̄(-1)±32.4mgkg ̄(-1),低于缺乏临界水平(速效性钾<70mgkg ̄(-1)的样品占79.5%。阐明了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颖型间的钾素含量的差异,以及影响钾素含量的因素有母质、含钾矿物、有机质、质地和粘粒。绘制出土壤缓效性钾、速效性钾含量分布图为红壤旱地土壤资源评价和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红壤;全钾;缓效性钾;速效性钾
东乡红壤性中低产稻田施肥寻优探索
《江西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最优设计得出东乡红壤丘陵区中低产稻田的主要限制因子为钾,其次是氮。肥料优化投入方案为每公顷77.85~94.5kgN、44.25~55.5kgP_2O_6、150.6~170.4kgK_2O,并结合江西省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提出配以30%有机肥,为持续稳产、高产打下基础。
关键词: 红壤,限制因子,优化投入
磷、钾、硫、硼配施对稻田油菜效应的研究初报
《江西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针对我省油菜单产低的状况,在我省二种主要稻田土壤上进行了氮、磷、钾、硫、硼肥配施对油菜增产效应及植株内养分分布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种植油菜,由于水改旱的变化,使土壤有效态磷、硼含量降低,导致土壤严重缺磷、硼,这是致使稻田种油菜低产的主要原因。(2)油菜吸氮、磷、钾养分主要在盛花期以前,分别占总吸收量的92%、79%、89%左右;而硼、硫在盛花期后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50%、36%左右。说明氮、磷、钾肥应早施,着重为基肥和越冬肥.而硼肥应以基施为主,部分追喷施为好。
关键词: 稻田油菜;养分配施;合理施肥
贫钾稻田油稻稻制钾肥合理分配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获得了油稻稻种植制系统的试验数据,首次提出后效钾量概念。以后效钾量校正对各季作物当季的实际供钾量,进而正确地反映了各季作物产量与供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稻田土壤供钾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施钾的后效作用很大以及油稻稻种植体系的最大产量钾肥投入量为:油菜16kg K_2O/亩、早稻9.64kg K_2O/亩、晚稻8.79kg K_2O/亩;最佳经济效益钾肥每亩投入量为:油菜11.79kg K_2O、早稻15.28kg K_2O、晚稻6.67kg K_2O。其分配比例分别为1:0.60:0.55和1:1.30:0.57。提出油菜重、早稻重、晚稻轻的施钾原则,以充分发挥施钾的后效和培肥土壤。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有机无机肥配施改土增产效果定位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本研究根据8年试验资料,综合分析了在中上肥力双季稻田,两季采取早稻亩施2000公斤紫云英晚稻2000公斤鲜猪粪(M),各季与有机肥等量的氮磷钾化肥(F),及半量(M+F),M+F,三分之一的(M+F)等方式单施或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平衡和有机质含量、土壤腐殖质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生物性质等的影响。
土壤供钾水平分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本研究应用点阵法,经修饰的Cate-Nelson方差法、Mitscherlich方程和对数方程拟合法综合分级,在土壤速效钾含量20~40ppm范围内,所取得的149组田间试验数据确定供钾水平等级,提出种植水稻、甘蔗、苎麻、西瓜和棉花等作物的土壤当季供钾(速效钾)指标。水稻为极低<40ppm,低40~70ppm,中70~90ppm,高>90ppm;甘蔗为极低<45ppm,低45~60ppm,中60~95ppm,高>95ppm;苎麻极低值为65ppm;西瓜极低值为60ppm;棉花极低值为45ppm。根据不同指标等级可对不同作物提出施钾计算式和最佳施钾量建议。
氯化铵肥效及施用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经1986~1989四年盆钵和田间定位,多点试验的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在等氮条件下氯化铵肥效与尿素相当,比碳酸氢铵增产6%以上,与尿素混施比尿素单施增产5%;(2)作物亩施22.5~35公斤氯化铵与尿素混施对作物产品品质均无不良影响;(3)得出了水稻体内氯分布状况,籽粒氯含量占茎叶的13.8%左右;(4)单施氯化铵及与尿素混施:a、能提高氮肥利用率3%~8.4%,b、可促进水稻氮钾吸收但抑制磷吸收,c、增加耕层氯残留量为占施氯量6.1%~6.9%,降低代换性钙0.31me/100g士,促使土壤酸化,与尿素相比,三年中黄泥田pH下降0.5~0.65单位,红砂泥田pH下降0.34~0.6单位;(5)得出水稻适宜生长植株氯容量黄泥田为1.7%,红砂泥田为1.5%,土壤氯容量黄泥田为900ppm,红砂泥田为650ppm。
氯浓度容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影响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选用典型红壤性水稻土进行水稻施氯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耐氯能力强,植株含氯量随土壤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施氯600ppm以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无不良影响;浓度增大到1200ppm、2400ppm时会抑制水稻前期对磷的吸收,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分蘖,推迟生育期,并发生氯中毒症状。考虑到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土壤中有氯离子积累,故稻田施氯浓度在300ppm以下为宜。在控制无氯淋失条件下,得出产生轻度毒害和严重毒害的土壤对氯容量临界值,红砂泥田分别为0.0643%、0.121 2%;黄泥田为0.0909%和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