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壤旱地花生//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花生 大豆 间作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江西省


大豆蚜虫生物型鉴定初探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地区蚜虫是否存在生物型差异,为大豆蚜虫生物型的划分和筛选多抗大豆资源提供参考,以上海和哈尔滨2个地区的蚜虫对P746等7个大豆资源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蚜虫鉴定试验,比较这些大豆资源对两地蚜虫的反应。非选择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P746和江西9号抗两地蚜虫;东农47感两地蚜虫;江西33、江西37和江西69抗哈尔滨蚜虫,感上海蚜虫;江西22抗上海蚜虫、感哈尔滨蚜虫。选择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P746(伤害指数DI=25%)和江西9号(DI=25%)表现为抗上海蚜虫;而东农47、江西33、江西37、江西69(DI=68%~75%)表现为感上海蚜虫。选择性试验与非选择性试验结果一致,推断2个地区的蚜虫可能存在生物型的差异。


南方大豆核心种质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表型多样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南方大豆150份核心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底荚高度、株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8.432%,而其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生育期结构性状引起的;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种群中的多样性也不同;经聚类分析,南方大豆核心种质7个生态区域种群可划分为3组;随着纬度的升高,不同来源地大豆种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筛选到大豆优异种质12份,并提出了其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豆 核心种质,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