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木薯–花生间作与木薯净作、花生净作之间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揭示木薯–花生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和最优模式,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和2016年,设计施氮(180 kg/hm~2)、不施氮两个水平和木薯净作、花生净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五种模式,研究了施氮和不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施氮显著增加净作和间作木薯的单株薯数、鲜薯产量和鲜生物产量;施氮显著提高花生净作的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三种间作模式的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施氮显著提高木薯的氮素积累总量、各时期氮素积累量以及净作花生的氮素积累总量,但降低了三种间作模式花生的氮素积累总量;施氮提高五种种植模式的总产值和经济效益。三种间作模式木薯的鲜薯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著低于木薯净作,花生的氮素积累总量、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低于花生净作,总产值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木薯和花生净作。系统氮素积累总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木薯间作3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花生净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和木薯净作。三种间作模式的产投比大于花生净作,而小于木薯净作。随着花生行数的增加,木薯氮素积累总量随之降低,花生氮素积累总量、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随之显著增加,间作优势和土地当量比随之显著提升,总产值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结论】与净作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间作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系统氮素积累总量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31%~62%。


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木薯-花生间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研究分析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氮磷钾素积累和系统氮磷钾素利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5和2016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材料,设计不施氮、施氮2个水平和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共5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木薯-花生间作系统的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结果】随着木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块根氮磷钾素的积累量和分配率增加;茎秆氮磷钾素积累量和氮素分配率增加,磷钾素分配率先增加后降低;叶片氮磷钾素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分配率下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间块根、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同一种植模式,施氮处理生产100 kg荚果所需氮钾量、生产100 kg鲜薯所需氮磷钾量、木薯氮素收获指数、木薯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间作优势、系统氮钾素积累总量和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较不施氮处理提高或显著提高,而花生氮钾素利用效率、花生磷素积累总量、木薯氮钾素利用效率、木薯钾素收获指数、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氮素间作优势和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较不施氮处理降低或显著降低。同一施氮水平,间作花生的氮磷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单作花生,间作木薯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低于单作木薯。随着间作花生行数的增加,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花生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或显著提高,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下降。【结论】与单作模式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虽降低了系统内单一作物的产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和氮磷钾素积累总量,但提高了系统氮磷钾素积累总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氮磷钾素间作优势分别为63.91—112.11、19.37—42.67和68.29—105.62 kg·hm~(-2)。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施氮 养分积累 系统养分利用 间作优势


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方式对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试验以木薯净作(M1)、花生净作(M2)为对照,研究了木薯间作1行、2行、3行花生(M3、M4、M5)对共生期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间作对木薯、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木薯与花生存在竞争生长关系,株高协同增高,在间作后期,在无氮时以M1、M2和M5的株高较高,而施氮时以M3、M4株高较高;间作提高了叶片温度,但不同间作处理间无明显规律。间作提高了干物质总产量,在块根膨大期和膨大期30 d,干物质总产量以M5最高,而在块根膨大期60 d以M4最高。间作降低了单一作物产量,但提高红壤旱地经济效益;不施氮和施氮时木薯产量分别下降25.35%、14.55%,花生产量分别下降28.76%、52.60%,而经济效益增加了72.90%、56.82%。[结论]与净作相比,木薯间作1行、2行和3行花生均提高了经济效益,且随间作行数增加而增加。


北移区木薯品种产量特征的相关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通过分析北移区99个木薯品种的指标特征,提出了决定产量的关键指标,为北移区木薯育种和品种引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个指标中以单株茎叶鲜重、单薯鲜重和单株薯鲜重的变异系数较大,而茎径、干物质率和薯径变异系数略小。相关分析表明:薯长、单薯鲜重和收获指数与鲜薯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茎径、薯径、单株茎叶鲜重、单株薯鲜重和生物产量与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抛物线正相关,达到最高鲜薯产量时,茎径3.92 cm、薯径5.56 cm、单株茎叶鲜重4.16 kg、单株鲜薯重4.76 kg和生物产量104.53 t/hm2。通径分析表明:单薯鲜重和单株茎叶鲜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株高和生物产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因此,薯长、薯径、茎径、单薯鲜重、收获指数、单株茎叶鲜重、单株薯鲜重和生物产量是决定北移木薯产量的主要指标。


不同种植时期地膜覆盖对木薯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提出江西本地窖藏木薯种茎的出窖适宜时间及种植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设计地膜覆盖和露地方式,分别于2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窖,每10天种植1期,研究了木薯种茎质量变化、种茎出苗率、农艺性状、鲜薯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木薯出窖种植易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降雨量过大,温度过低均不适宜出窖种植,出苗率均值为45.67%。3月中下旬出窖种植的出苗率高,均值为95.38%,中旬种植的产量高于下旬,地膜覆盖高于露地。而4月上中旬种植的出苗率虽高,但木薯种茎芽点完好率低,用种量大。采用地膜覆盖方式,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降低,薯数增加,薯粗和茎粗增粗,株高增高,最终木薯鲜薯产量增加。江西及同等纬度区域,本地窖藏木薯种茎3月中旬适宜出窖,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优于露地方式。


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区域划分及其安全贮藏方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可达90.00%以上,且以露天浅埋堆放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均可达90.0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灰色系统理论在木薯引种评价上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以期为江西红壤旱地木薯良种选择提供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方法,对2010年和2011年新引进的38个木薯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8个木薯品种中以H867、H628、H989、H632、H680、SC205、GR024-2、ZM99229、SC8和H1312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较高(大于0.619),在江西红壤旱地的综合表现较好,而‘瑞士P11’、‘桂热3号’、G37、F100和‘瑞士88’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较低(小于0.506),综合表现较差。可见,灰色系统理论可作为木薯引种适应性的评价方法。H867、H628、H989、H632、H680、SC205、GR024-2、ZM99229、SC8和H1312等品种适宜在江西种植,并获得高产。


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区域划分及其安全贮藏方法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为我国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或离体露天堆放、地埋堆放、大棚内堆放等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以露天浅埋堆放的种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都在89.6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广东茂名—广西合浦—云南景洪以南)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南)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