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对关中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陕西关中地区7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抗旱性逐步增强,干旱胁迫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五指麦、碧蚂1号比适宜水分条件下分别减产18.2%、38.3%,而90年代后品种小偃22仅减产2.3%。不同品种小麦收获前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受干旱影响均有所下降,但旗叶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增加趋势,碧蚂1号、小偃22号花后各阶段旗叶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5%、18%,旗叶胞间CO2浓度则提高了9%、8%,说明干旱胁迫下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非是由气孔导度降低引起的。


水稻冠层光分布模拟与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已有作物模型的优点,构建了水稻冠层光分布模型,并进一步与原有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耦合,构建了水稻光合生产模型。新模型将水稻冠层按叶面积指数划分为5层,各层次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按Monsi和Saeki的指数模型进行分布;模型利用日照百分率资料推算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并考虑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冠层结构和太阳位置对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主要生育期冠层内的光分布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将基于冠层光分布模型与原有光合生产模型进行了比较,预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根均方差分别为0.74t/hm2和1.26t/hm2,建立的基于冠层光分布模型的预测性较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生长模型的改进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调控与品种数字化设计奠定基础。
粮肥兼用绿豆不同品种光合特性比较及其聚类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不同生长习性的18个绿豆品种为材料,测定花荚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指标,研究了不同品种间的光合性状差异,以筛选光合性状优良的绿豆品种,为粮肥兼用型绿肥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绿豆品种间光合特性差异显著;不同生长习性之间的Pn、Cond、Ci及Tr差异不显著;对18个绿豆品种的Pn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成3类,筛选出高光合速率品种C0000998(3)、C0000827(5);通过相关及主成分分析,Pn与Cond、Ci及Tr均呈显著正相关,Tr与WUE呈极显著负相关;Tr、WUE为两个主成分的主导因子,对绿豆光合性状划分起主要作用;对不同品种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18个绿豆品种可以分为3类,C0000998(3)、C0000827(5)为综合评价较高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