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剥处理对'金艳'猕猴桃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环剥处理对‘金艳’猕猴桃叶片不同阶段光合特性和猕猴桃成熟期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筛选综合表现优良的环剥方式。【方法】以9年生‘金艳’猕猴桃为试材,在盛花期和花后80~90 d进行一次和二次环剥、单层闭合和双层反向不闭合环剥、宽度5 mm和9 mm,在树干离地1 m处进行环剥,以不环剥为对照(CK),测定环剥后10、35、70 d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成熟期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综合分析不同处理对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发育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均降低了‘金艳’猕猴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胞间CO2浓度,对叶片光合作用的负反馈以二次环剥较一次环剥强;除T4、T7、T8外的其他处理均提高单株产量11.93%~30.53%,以T1、T3、T5和T6的商品果率较CK高,均以T5最佳;环剥可提高单果质量5.19%~21.66%,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89%~21.26%,对可滴定酸含量无影响;T2、T4、T5提高果实干物质含量分别达18.29%、18.29%、22.04%,T1~T6可溶性糖含量较CK高6.80%~10.76%,T1~T3和T5显著提高了果实抗坏血酸含量9.72%~19.44%,以T5最高。【结论】在盛花期和花后80~90 d分别两次进行环剥,更能促进‘金艳’猕猴桃开花坐果和果实生长,综合评价,以T5对‘金艳’猕猴桃树体生长平衡、提高产量及果实品质的效果最佳。
南丰蜜橘对高温热害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评价模型构建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南丰蜜橘不同品系对高温热害的生理响应,并进行耐热性评价。【方法】通过测定高温下南丰蜜橘不同品系(杨小-26和南丰-28)叶片组织结构、气孔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评价两个品系的耐热性强弱。【结果】高温显著影响两个品系叶片组织结构和气孔形态特征;高温下两个品系的Pn下降,在24 h时是气孔因素导致的,而在48 h时是非气孔因素。高温期间杨小-26的Fv/Fm、ABS/CSm、TRo/CSm、ETo/CSm和DIo/CSm值均高于南丰-28,而O2-、H2O2和MDA含量则小于南丰-28。在高温处理48 h时,杨小-26的SOD和CAT活性高于南丰-28。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气孔面积、Pn、MDA、Fv/Fm和SOD作为模型构建的关键参数,构建TOPSIS的耐热性评价模型,计算出杨小-26的耐热性高于南丰-28。【结论】高温下杨小-26叶片组织更稳定、光合能量转换效率高、细胞膜损伤较轻、SOD和CAT酶的活性高是其耐热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南丰蜜橘 高温热害 解剖结构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耐热性
强冷空气过程中3种柑橘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及抗寒性综合评价
《果树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柑橘植株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并以此进行品种间抗寒性评价。【方法】以江西地方特色柑橘品种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 ‘Nanfengmiju’)、金沙柚(C.grandis ‘Jinshayou’)和纽荷尔脐橙(C.sinensis ‘Newhall Navel Orange’)为试材,研究强冷空气过程对3个柑橘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上述生理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确定3个柑橘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结果】强冷空气过程初期,随着空气温度的降低,3个柑橘品种的叶绿素含量(Chla和Chlb)、最大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光饱和点(LSP)均呈现下降趋势,在气温回升期间,叶绿素含量、Pmax、AQY、Fv/Fm和LSP的值随温度的回升而增加,整个强冷空气过程中南丰蜜橘的值均最大;3个柑橘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强冷空气过程中,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H2O2和MDA含量的平均值以纽荷尔脐橙最大,金沙柚次之,南丰蜜橘最小;抗氧化化酶(SOD和POD)的活性在整个降温和升温过程中也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但整体活性仍处在较高水平,且SOD和POD活性的平均值南丰蜜橘最小,纽荷尔脐橙最大。【结论】空气温度的骤然降低是柑橘生理生化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3个柑橘品种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南丰蜜橘>金沙柚>纽荷尔脐橙。研究结果可为柑橘的引种、生产布局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柑橘 强冷空气 光合作用 保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耐寒性
土壤改良和灌溉方式对水稻水分利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恢复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工程稻田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大型综合测坑模拟试验。设置2种灌溉方式,即淹水灌溉(F1)和间歇灌溉(F2),设置4种土壤改良方式,即无改良措施(Y1,CK)、土壤改良剂(Y2)、生物有机肥(Y3)、绿肥还田+早稻秸秆腐蚀剂(Y4),共组合为8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灌溉方式下,与Y1(CK)处理相比,Y4处理能提高穗粒数、产量和叶面积指数,且显著高于其他2种改良方式;在早稻时期,Y4处理水分生产率、降水利用率及灌水利用效率均最高。同一土壤改良方式下,F2处理相较于F1处理,在穗粒数、产量、抽穗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水分生产率和灌水利用效率等指标均有提高;在晚稻时期,F2处理光合指标参数均高于F1处理。从土壤改良方式和灌溉方式交互作用来看,F2Y4处理产量、抽穗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水分生产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均最高。F2Y4栽培方式可为实现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区稻田高产稳产、水分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两种彩叶桂花新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了探讨2个彩叶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新品种(虔南桂妃、紫嫣公主)需光特性,测定4个不同桂花品种生长高峰期的光响应曲线。通过相关分析,探讨4种桂花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各桂花品种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PAR>200μmol/(m~2·s)时逐渐稳定。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因子存在显著差异。两个彩叶桂花新品种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与其他2个桂花品种的相比较低,弱光利用效率也较强,具有较好的耐阴性。
关键词: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 虔南桂妃 紫嫣公主 光合特性
几个杂交水稻品种蜡熟期剑叶光合特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了杂交水稻深95优1326、五丰优1326和赣香优1326及保持系JR1326蜡熟期剑叶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五丰优1326的叶绿素含量比深95优1326和赣香优1326分别高出33.41%和16.83%。五丰优1326和深95优1326之间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或最大净光合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这两种水稻与赣香优1326之间差异显著(P<0.05)。五丰优1326水稻叶片捕光色素分子的最小平均寿命比深95优1326和赣香优1326多14.89%;深95优1326捕光色素分子的本征截面比五丰优1326多28.71%;深95优1326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比五丰优1326和赣香优1326分别多34.99%和16.71%。此外,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本试验所用水稻品种的光合能力不仅与叶绿素含量有关,还与本征光能吸收截面、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等有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水稻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因此,选育的水稻品种应具有高的本征光能吸收截面、短的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等特性。
关键词: 水稻 光合作用 光合参数 最小平均寿命 有效光能吸收截面
水稻大粒型材料lg1的生理特性与遗传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表型、光合、灌浆等生理与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势粒早、中、后期灌浆贡献率相差不大,强势粒灌浆时间比弱势粒长;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均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粒宽、粒长、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性状同时受一个或多个共同的QTL控制。研究结果为大粒型材料lg1在超高产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大粒型材料lg1的表型和生理特性与遗传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该研究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的表型、生理和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势粒早、中、后期灌浆贡献率相差不大,强势粒灌浆时间比弱势粒长;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均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粒宽、粒长、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性状同时受一个或多个共同的QTL控制。研究结果为大粒型材料lg1在超高产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株型的水稻光合生产模拟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型是反映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结构与群体光合态势的综合性状,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对不同株型水稻的单株及群体冠层三维结构的可视化模拟,克服了G函数应用复杂与繁琐的缺点。通过调控栽培管理措施可构建高光效的水稻冠层结构,提高水稻冠层的光能截获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利用辐射度和光线跟踪技术可在三维空间上实现不同株型水稻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精确模拟,弥补了指数模型应用假设的不足。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光分布与光合作用模拟研究得到了快速广泛的发展,为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模型化和定量化支撑。水稻株型的差异明显改变了光在水稻冠层内的分布和利用,进而影响冠层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因而系统分析水稻株型与冠层内光分布及冠层光合作用间的定量关系,有利于提高水稻群体光能利用率与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冠层结构 光分布 光合作用 光合生产 模拟模型
干旱对关中地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陕西关中地区7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抗旱性逐步增强,干旱胁迫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五指麦、碧蚂1号比适宜水分条件下分别减产18.2%、38.3%,而90年代后品种小偃22仅减产2.3%。不同品种小麦收获前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受干旱影响均有所下降,但旗叶胞间CO2浓度则表现为增加趋势,碧蚂1号、小偃22号花后各阶段旗叶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5%、18%,旗叶胞间CO2浓度则提高了9%、8%,说明干旱胁迫下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非是由气孔导度降低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