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乡野生稻苗期根系形态性状耐冷性遗传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采用沙培法,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低温胁迫下强耐冷的东乡野生稻与两个冷敏感籼稻所配组合6个世代材料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遗传,发现东乡野生稻最长不定根长的遗传属于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不定根数为2对显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其中主基因的遗传力都不是很高,表明环境对水稻根系耐冷性的遗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水稻 根系形态性状 低温胁迫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化肥与紫云英不同配比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计5个不同化肥与紫云英配比处理,连续2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研究了养分总供应量相同时紫云英NK代替等量化肥NK对水稻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钾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20%~40%紫云英氮钾替代等量化肥氮钾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促进水稻地上部对氮钾的吸收与累积,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是,60%~80%紫云英氮钾替代化肥氮钾,水稻地上部氮钾含量和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因此,化肥/紫云英适当配比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对氮钾养分的吸收累积,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一个新的水稻叶形突变体(tll1)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一个遗传稳定的叶形突变体thread-like leaf1(tll1)。该突变体在杭州表现为矮化、窄叶,极端时仅剩主脉,呈细丝状。将该突变体分别与籼稻品种南京6号、浙辐802和9311进行正反交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由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2染色体SSR标记RM247和RM101之间。随后利用已公布的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9311的基因组序列,发展了7对有多态的ST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FL13和FL14之间约94.3kb的区间内,为进一步克隆TLL1基因奠定了基础。
控氮节磷施肥对鄱阳湖区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10 CSCD
摘要:鄱阳湖区是江西主要的水稻产区,以双季稻为主。在双季稻单季高产推荐施肥水平(N∶P2O5∶K2O=180∶90∶150kg/hm2,100%化肥)基础上,进行了化肥减量后与猪粪配施、孕穗期增施氮钾肥、添加肥料增效剂等控氮节磷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养分等量条件下,80%化肥+猪粪处理较之100%化肥处理,早晚两季稻谷总量增加93kg/hm2、增长0.74%;化肥减量20%后,在穗期增施N、K养分,或添加肥料增效剂,早稻产量有所增加,晚稻有所减产,但全年稻谷产量基本持平。控氮节磷施肥均能明显提高水稻养分利用率。


水、旱稻氮高效QTL定位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不同来源水、旱稻亲本的氮高效优良等位变异,研究氮高效QTL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为水稻氮高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旱稻IAPAR-9分别与水稻辽盐241和秋光杂交而创制的2个F7粳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结果】在"IAPAR-9/辽盐241"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检测出31个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除第6、第7和第10染色体外的9条染色体上,氮素利用率相关QTL成簇分布区间有9个;在"IAPAR-9/秋光"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检测出33个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除第4和第10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氮素利用率相关QTL成簇分布区间有7个。【结论】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QTL的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2个群体均检测到的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QTL的成簇分布区间,即第2染色体上的RM3421—RM5404区间以及第8染色体上RM8264所在的相邻区间,可能对水稻氮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重要利用价值。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论述了水稻细胞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基因的主要类型、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和育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野败型不育系“赣香A”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赣香A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一个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已经在省内外配组应用。为了弄清赣香A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利用江西和福建省稻瘟病重发区进行自然鉴定,并用江西省26个市、县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的生理小种:ZA(24个)、ZB(70个)、ZC(18个)、ZD(3个)、ZE(2个)和ZG(5个)群,计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和浙江省稻瘟病优势及致病性较强的10个混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赣香A在江西井冈山稻瘟病重发区叶瘟为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省将乐县稻瘟病发病区连续四年鉴定,表现苗瘟0级,高抗叶瘟;在福建上杭茶地稻瘟病区鉴定,苗瘟为0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发病率显著低于诱发品种,中抗稻瘟病;浙江省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苗瘟为0级,高抗叶瘟。通过用12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别对赣香A接种鉴定,以广抗品种特特普和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作对照,赣香A对8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76.23%,对28个菌株表现出感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22.95%,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高感;对照广抗品种特特普对99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81.15%,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仅对1个菌株表现出抗病反应,占所测菌株的0.82%;赣香A对ZA、ZB、ZC、ZE群和ZD7、ZG1生理小种,抗性频率达到62.5%~100%,而特特普对ZA群生理小种表现感病,抗性频率仅为4.17%,说明赣香A表现出广谱抗性。通过比较赣香A与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对122个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可知,赣香A的抗病性,比所测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中抗病结果最好的Pi-Zt(抗病率74.59%)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