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激素嘧啶醇与NAA对芦笋胚状体再生植株生长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芦笋花粉粒培养获得的胚状体为试材,在其形成的不定芽中,以MS+蔗糖30 g·L-1+琼脂粉8 g·L-1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嘧啶醇(0、0.05、0.10、0.50、1.00、2.00 mg·L-1)和NAA(0、0.05、0.10、0.20、0.50、1.00 mg·L-1),研究了嘧啶醇和NAA浓度对不同基因型再生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优化和提高芦笋植株体外扩繁效率。结果表明:培养基添加0.50 mg·L-1嘧啶醇处理的再生植株净生长高度、茎数分别增加1.05 cm和1.0根,根系变长,侧根增多;MS培养基添加0.50 mg·L-1嘧啶醇和0.20 mg·L-1 NAA后再生植株净生长高度、茎数分别增加1.60 cm和2.0根,根系生长旺盛;并且0.50 mg·L-1嘧啶醇和0.20 mg·L-1 NAA对芦笋胚状体再生植株的促进作用无基因型的显著差异。综上,在MS培养基中添加0.50 mg·L-1嘧啶醇和0.20 mg·L-1 NAA,可以提高芦笋胚状体再生植株繁殖效率。


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猪繁殖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猪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及母猪与仔猪血清免疫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初产赣南藏香母猪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10%和20%金荞麦茎叶粉.试验自妊娠第 70 天开始至分娩后第 28 天结束.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对母猪平均日采食量和繁殖性能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20%添加组可提高母猪妊娠第105天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和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10%添加组可提高母猪妊娠第 105 天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对母猪分娩后第 15 天和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但有提高仔猪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趋势(P=0.06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能提高母猪各阶段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提高香浓指数指数(P<0.01),提高辛普森指数(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20%添加组可提母猪妊娠第 105 天肠道菌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降低分娩后第 15 天母猪肠道菌群放线菌门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可降低赣南藏香母猪妊娠第 105 天肠道菌群链球菌属和UCG-002菌属相对丰度(P<0.05),提高UCG-005菌属相对丰度(P<0.05),提高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菌属相对丰度(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猪母猪繁殖性能无负面影响,可显著提高血清免疫指标和抗氧化功能,调节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菌属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和链球菌属相对丰度.
关键词: 金荞麦茎叶粉 赣南藏香猪 繁殖性能 免疫指标 抗氧化能力 肠道菌群


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田氮磷流失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田氮磷流失的季节性分布及污染风险,于2015—2019年对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向塘镇国控监测点的“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早稻季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比例最高,为39.11%~61.50%,其次是冬闲季,占23.31%~54.30%,而晚稻季的径流量最小;氮磷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的季节分配规律相似,也大体表现为早稻季>冬闲季>晚稻季。然而,监测期多数年份(除2016年外)防控关键期(施肥后10 d)的径流量及氮磷流失量占全年总量的比例均低于13%,表明双季稻田防控关键期的污染风险可能被夸大。但极端降水条件下,径流量、氮流失量和磷流失量在全年的占比分别为27.34%~52.19%、14.21%~54.06%和25.38%~45.95%,远高于防控关键期,表明极端降水可能导致较大的双季稻田面源污染风险。因此,对于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早稻季和冬闲季均是稻田氮磷流失防控的重要时期。由于降水事件具有偶然性,仅靠降低“防控关键期”的氮磷流失来防控面源污染具有较大风险,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氮磷流失防控可能是未来消减双季稻区面源污染的重点研究方向。


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算、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究区域层面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试图清晰展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全况。[方法]文章利用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与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结果]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明显,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分区域与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结论]进一步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异,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原则,建立跨区域的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水平测算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收敛特征


水稻内外稃异常发育突变体blg1(beak like grain 1)的表型分析与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花器官的正常发育对水稻的成功繁殖和产量至关重要.对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可以完善和丰富其花器官发育调控网络,对水稻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从育种材料中分离鉴定出一个内外稃发育异常的突变体blg1,对blg1突变体和对照株系花器官形态进行了观察.将该突变体与Dular杂交,构建F2群体,对突变表型进行遗传分析,并对BLG1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型观察显示,blg1突变体表现为内外稃不能正常闭合、稃间弯曲严重、籽粒变小等.遗传分析表明,bl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精细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InD3和InD5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50 kb,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分析,LOC_Os05g48760可能是BLG1基因的候选基因.[结论]BLG1是一个控制水稻内外稃发育的新基因.


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QTL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是影响水稻生产效益和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发掘相关性状主效QTL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水稻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也可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材料.[方法]以优质粳稻龙稻5号为母本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号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3个环境条件下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进行性状比较和QTL分析.[结果]检测到37个与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的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三个环境分别发现15、15和21个QTL,其中仅10个QTL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2个QTL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QTL具有明显的遗传重叠效应,第2、6、7、10和11染色体上存在主效QTL簇,对加工和外观品质存在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第7染色体RM1306-RM420区间存在一个新的QTL qMAQ7(qChlak7),该区间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较强的调控效应;此外,上位性互作也是调控加工和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效QTL参与上位性互作效应.
关键词: 水稻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QTL分析 qChalk7


危害茶树菇新害虫-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Diptera:Sciaridae)的生物学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栽培茶树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危害茶树菇的蕈蚊。通过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该蕈蚊进行制片和拍照,描述了其卵、幼虫、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另外,通过在培养箱中饲养该蕈蚊,观察、记录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危害茶树菇的蕈蚊为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为江西省新纪录种,与Bradysia peraffinis COⅠ序列(登录号:JQ613799)的相似度达到99.85%。该蕈蚊以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研究发现,老熟幼虫爬至培养料口化蛹,羽化后飞出菌袋。其成虫活泼善飞,具有趋光性,生活史约20~29 d,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明显。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蕈蚊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Bradysia peraffinis 分子鉴定 形态特征 生物学 江西


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管理学刊 》 202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了农业分工深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和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合成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政策评估视角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趋粮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实施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政策在通过安慰剂检验,运用PSM-DID、SDID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后结果依旧显著;(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服务组织数量较多的地区政策的带动作用更强;(3)试点地区种植结构“趋粮化”效应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才开始凸显,主要是通过推动农业服务组织培育、促进土地流转和引致农业投资等三个方面的中介路径产生积极影响,且政策效应稳定在一定水平。因此,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对策,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数量,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方式。
关键词: 农业生产性服务 趋粮化 种植结构 PSM-DID 合成双重差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