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742条记录
基于GC-IMS技术对不同焙炒程度黑芝麻风味差异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焙炒程度对黑芝麻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未焙炒、轻度焙炒、中度焙炒和重度焙炒的黑芝麻进行风味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焙炒程度黑芝麻样品可通过GC-IMS技术得到较好地区分。GC-IMS共定性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酮类、酯类物质对焙炒黑芝麻风味贡献较大,随着焙炒过程的进行其种类和含量逐渐增加;吡嗪类、吡咯类、呋喃类物质是焙炒黑芝麻的主体香味,呈现出浓郁的坚果香、焙烤香和焦香,这些物质在焙炒后期含量较高。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能够有效地判别不同焙炒程度的黑芝麻样品。并筛选出13种差异香气化合物,根据这13种差异化合物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GC-IMS结果相似。综上,利用GC-IMS技术,构建了不同焙炒程度黑芝麻风味指纹谱图,为黑芝麻焙炒工艺优化、产品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黑芝麻 焙炒程度 风味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籼粳交RILs群体定位水稻秧苗素质性状QTL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秧苗素质影响水稻移栽返青和苗期长势,壮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析秧苗素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本研究以粳型超级稻品种‘龙稻5’和典型籼稻品种‘中优早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秧苗株高(SH)、总根数(TRN)、茎基宽(BCW)、根鲜重(FRW)和茎叶鲜重(FSLW)等9个秧苗素质相关性状,进行表型分析和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结果表明,亲本间秧苗素质存在明显差异‘,中优早8’具有较好的早生快发特性,综合秧苗素质强于‘龙稻5’;RIL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中秧苗素质相关指标间存在较大变异,呈现双向超亲分离,符合连续的正态分布;除根冠比和茎基宽株高比性状外,其他不同指标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共检测到8个控制秧苗素质性状的QTL,包括1个总根数QTL、1个根鲜重QTL、3个根冠比QTL和3个茎基宽株高比QTL,分布于第1、2、3、4、5和10号染色体上,QTL的贡献率在2.98~6.34%之间。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挖掘和克隆水稻秧苗素质性状相关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秧苗素质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溶磷菌群落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土溶磷菌对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选取了4个水稻品种:黄华占、桂野丰、中科早发粳1号和Sasanishiki,并分别在扬花期与成熟期收集了根际土壤样本。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的结构,对phoD基因进行研究,并探究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磷素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平均相对丰度为23.52%±31.03%)和硝化杆菌科(Nitrobacteraceae,平均相对丰度为11.69%±5.07%)是水稻根际土中的主要溶磷菌。成熟期溶磷菌的多样性(Chao1指数为105.03±9.75,Shannon指数为1.79±0.13)显著高于扬花期(Chao1指数为99.23±19.43,Shannon指数为1.50±0.55)。土壤pH值、速效磷含量和总氮含量是影响溶磷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叶杆菌科(Phyllobacteriaceae)和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多种磷素组分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在水稻根际土壤的磷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溶磷菌 phoD基因 Hedley磷分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辣椒香气物质的影响

中国蔬菜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对复硝酚钠、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处理的辣椒以及对照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中共检测出4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对照组38种、复硝酚钠组40种、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组43种。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处理提高了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复硝酚钠处理的总含量无差异。以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 1.0为条件,共筛选出12种差异挥发物,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香气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芸苔素内酯组,其次为赤霉素组。研究结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辣椒优质产品的生产。

关键词: 辣椒 植物生长调节剂 HS-SPME-GC-MS 挥发性香气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葛对镉、砷和铅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潜力

环境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粉葛对镉(Cd)、砷(As)和铅(Pb)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区域农田土壤Cd、As和Pb复合污染下粉葛(花叶葛和赣葛2号)的生长特性、富集特征及修复潜力.结果表明,粉葛整株生物量(干重)为4.58~12.45 t·hm-2,其中花叶葛整株生物量高于赣葛2号.粉葛各部位中ω(Cd)、ω(AS)和ω(Pb)范围分别为1.63~17.04、0.15~20.97和0.40~231.12mg·kg-1;对Cd、As和Pb的积累量分别为14.01~109.06、4.10~27.59和49.97~305.69 g·hm-2;移除率分别为0.40%~2.57%、0.02%~0.08%和0.06%~0.09%;富集系数分别为0.09~13.12、0.01~0.38和0.01~0.76;转运系数分别为0.50~4.72、1.27~15.89和1.19~35.68.其中,花叶葛主藤中Cd、As和Pb含量及As积累量和移除率均显著高于赣葛2号(P<0.05).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块根,而重金属含量和积累量主要集中在茎秆和叶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d含量与粉葛主藤和叶片中Cd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b含量与粉葛各部位P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除湘东试验区花叶葛外,粉葛经济部分——葛粉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药用植物的标准限值.综上,粉葛对Cd、As和Pb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运能力,花叶葛可作为重度Cd为主的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力富集植物,赣葛2号(用作葛粉)为轻中度Cd为主的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力富集植物.

关键词: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粉葛 土壤重金属移除率 富集特征 修复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食用豆种质资源调查分析与优异资源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307份江西地方食用豆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江西食用豆种质资分布在11个地级市的89个县(市、区),其中上饶市、宜春市、赣州市、九江市、吉安市和抚州市资源数量较多;江西食用豆资源分布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江西食用豆种质资源涵盖7个属12个种,豇豆资源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区间广、数量最多;除豇豆外,江西低海拔地区绿豆、藊豆、小豆资源较为丰富,中高海拔地区普通菜豆、利马豆资源较为丰富。各地市食用豆多样性指数较高的集中在海拔0~500 m;上饶市、宜春市、九江市、吉安市和萍乡市的豇豆、绿豆、饭豆和豌豆资源较为丰富,鹰潭市、新余市、景德镇市和南昌市的豇豆、绿豆资源较为丰富,赣州市的豇豆、藊豆、黎豆资源较为丰富,抚州市的豇豆、饭豆、普通菜豆资源较为丰富。着重对数量最多的449份豇豆资源进行了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分析,8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粒色>嫩荚色>花色>叶片形状>荚形>成熟荚色>粒形>生长习性;数量性状中荚长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根据农艺性状、品质、抗性和产量等综合表现,筛选出不同作物种类的优异种质资源30份。这些食用豆优异种质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对于加速江西食用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食用豆 种质资源 鉴定评价 优异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实时荧光RP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家禽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检测方法,试验针对CIAV VP2基因序列设计了多组引物和探针,经过引物筛选及反应温度和时间的优化,建立了CIAV的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方法(RPA),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评估,应用该方法与荧光定量PCR(q PCR)同时对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在39℃恒温条件下20 min内快速、准确地检出CIAV,与其他6种常见的禽类病原体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马立克病病毒(MDV)、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新城疫病毒(NDV)、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不存在交叉反应;该方法对质粒DNA的检测限为1×10~2 copies/μL;该方法检测50份临床样品中有9份阳性,与q 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建立的检测CIAV的RPA操作简单、反应灵敏、特异性高、检测结果可靠,可用于鸡传染性贫血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VP2基因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江西早籼-晚粳模式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现有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NE)推荐的施肥量对早籼晚粳模式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的特征,获取符合早籼-晚粳模式养分需求特点的推荐施肥参数,借助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处理设计。主处理为品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早籼晚粳、早籼晚籼;副处理为施肥处理,设农民习惯施肥(F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E)、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氮肥(NE-N)、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磷肥(NE-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钾肥(NE-K)、不施肥(NF)等处理。连续测定2年4季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综合分析肥料产量反应和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使用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P<0.05),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14%~9.43%、9.58%~14.69%。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早籼晚粳处理的双季稻产量显著增加(P<0.05)。早籼晚粳模式下,NE处理双季稻总产量较FP处理增幅为15.10%~19.71%。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早、晚稻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5.49%~24.71%、10.18%~15.51%、6.21%~7.94%和13.16%~29.92%、9.45%~23.37%、11.89%~24.42%。NE推荐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肥料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磷肥偏生产力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分别增加了20.25%~47.79%、33.04%~169.96%。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在早籼晚粳模式下,晚稻季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9.88%~34.04%、9.28%~17.01%、11.37%~15.98%,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6.13%~47.33%、35.17%~64.43%、52.68%~163.92%。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模式可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肥料利用率;与传统双季籼稻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在提高双季稻的产量、晚稻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 养分专家推荐施肥 早籼晚粳 早籼晚籼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菜地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清江西省设施菜地当前土壤养分累积现状及氮磷流失特征,为准确评估其环境的污染风险及全省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多点取样的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0~100 cm土层的养分累积量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原位监测的方法收集设施菜地氮磷流失的特征信息。[结果] 1)设施菜地土壤酸化严重,0~20、20~40 cm土层pH分别为5.44和5.56。2) 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整体属中等肥力水平,且在种植年限≤10 a时土壤养分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1~20 a种植年限时(速效磷除外)开始下降。3)设施菜地地表径流的发生主要受降雨的驱动,具有高流量、低浓度的特点;径流量发生最多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2—6月,该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75%以上,氮磷流失量均占全年的60%以上。[结论] 6~10 a是设施菜地耕层养分累积的时间“拐点”,种植年限达到10 a后,过量的养分投入并不能扩大土壤的库容,反而增加速效养分在耕层的累积量,进而增加环境的污染风险。设施菜地短时间高水量低浓度径流水的产生在当前沟塘调蓄净化功能严重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很难就地消纳。因此,构建设施菜地-单季稻复合农田模式是解决南方红壤区设施菜地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设施菜地 种植年限 养分累积 氮磷流失 污染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中镉含量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栽培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使得其往往容易出现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硒、硅、锌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等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并降低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当前对水稻等作物的类似研究较多,但以食用菌为对象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旨在探索外源施用硒、硅、锌元素对镉胁迫下的茶树菇中镉含量以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代料中各元素的吸收和竞争规律。【方法】试验以茶树菇为供试材料,通过在其栽培代料中添加1 mg/kg和3 mg/kg的外源镉以模拟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环境,同时分别外源添加2~10 mg/kg的硒元素、100~200 mg/kg的硅元素和20~100 mg/kg的锌元素,待栽培出菇后测定茶树菇子实体中的镉、硒、硅、锌等元素含量和富集系数,以及菌丝的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结果】外源硒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茶树菇子实体中的硒含量,并且能够促进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在代料中硒含量为10 mg/kg时,茶树菇中的硒含量和生长速率、生物学效率均达到最高值。硒、硅、锌元素均能够有效缓解茶树菇对镉的富集作用,且硒镉、硅镉和锌镉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相较于代料含镉1 mg/kg时的情况,代料含镉3 mg/kg时,外源添加一定浓度的硒、硅、锌能够更好地抑制茶树菇子实体对镉的富集作用,进而降低其中的镉含量。同时,代料含镉1 mg/kg时,外源硒的施加能够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硅、锌元素的添加则作用不明显。代料含镉3 mg/kg时,锌镉元素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可能存在着某种协同促进作用,硒、硅元素的添加则未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外源添加硒、硅、锌元素同代料中的镉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含量与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茶树菇富集镉的过程,同时镉胁迫下的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仅以其中某个指标变化分析其对茶树菇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对探究茶树菇富硒、富硅和富锌阻隔技术,降低重金属毒害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望为探究解决食用菌产业镉污染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茶树菇种植栽培及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树菇 镉胁迫 生长 菌丝体 重金属 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