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机化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为改进和研发适合南方丘陵双季稻区的插秧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双季稻区早晚稻进行人工模拟机插行距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8寸较9寸,早稻增产260.50~382.86 kg/hm2,增产率达4.34%~5.98%,晚稻增产252.90~269.68 kg/hm2,增产率达3.90%~4.25%;行距7寸较9寸,早稻增产139.33~271.03 kg/hm2,增产率达2.32%~4.24%,晚稻增产129.32~202.49 kg/hm2,增产率达2.00%~3.19%;3个行距中8寸的产量最高。同时,对现行9寸行距的插秧机进行了改进,研制出8寸行距插秧机,并进行二晚大田机插试验,结果表明8寸行距插秧机比9寸增产181.83 kg/hm2,增产率达2.5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MMI模型评价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稻产量演变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25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采用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结果】(1)施肥处理与环境互作(F×E)平方和占方差分析总平方和的9.78%,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前三项累计解释了88.46%的互作平方和,其稳定性参数(Di值)与Shukla变异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2)均衡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了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其中在产量方面,配施30%、50%和70%有机肥处理较均衡施化肥处理(NPK)分别提高6.15%、3.88%和7.75%;在稳定性方面,分别提高25.91%、59.78%和29.31%。【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其中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与均衡施化肥处理相比)稳定性最好;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和70%有机肥配施30%化肥两个处理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种杀菌剂对西瓜疫霉菌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8种药剂对西瓜疫病的毒力和药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68%精甲霜.锰锌、60%唑醚.代森联、72%霜脲.锰锌、64%噁霜.锰锌、70%丙森锌、40%三乙膦酸铝、722 g/L霜霉威盐酸盐的EC50值分别为0.34308、3.29265、21.16846、23.02197、31.62775、35.03833、37.89167、880.75659μg/mL,其中50%烯酰吗啉对西瓜疫霉菌的毒力最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2%霜脲.锰锌、50%烯酰吗啉和68%精甲霜.锰锌3种处理的防效较好。
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于冠层光分布的光合作用模型,以紧凑型和松散型2个不同株型水稻冠层为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型输入参数组合,定量分析了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日变化特征、正午时刻直接辐射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特征、冠层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辐射强度下冠层光合作用速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日变化等。结果表明,紧凑型的增产潜力依赖于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效能、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等。研究结果为水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消光系数 直接辐射 光合作用速率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地制度变迁下现今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思考
《新农村 》 2011
摘要:自建党以来,我党取得了一个个历史性进步,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构建了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栽勺基础的农民社会保障体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民工荒的出现,大量土地经营权流转或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大批失地农民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农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权益受传统二元模式影响受到侵害,农村面临着极不稳定因素.如何更好的觯决土地流转下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健全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不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和 "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国家和谐稳定紧密相关,我们必须在逐步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下,探索建立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2011年秋季农田害鼠种类与密度调查
《江西植保 》 2011
摘要:2011年8-9月在江西永修、新干、赣县、宁都、南丰、上饶等6个县进行的农田害鼠种类与密度调查结果表明:江西农田鼠种以啮齿目鼠科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95.3%,食虫目鼩鼱科占4.7%。鼠科鼠种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5.0%和25.0%,不同区域间差异很大。鼠密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平均4.2%,最高8.6%,赣南赣中高于赣北,水稻田明显高于柑橘园。害鼠雌雄性比褐家鼠为1︰0.82、黑线姬鼠为1︰1.33、黄毛鼠为1︰2.20。害鼠处于繁殖高峰期,雌鼠怀孕率69%~100%,雄鼠睾丸下位率55%~80%,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成体和亚成体、黄毛鼠老体和成体占85%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SO报告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
《商场现代化 》 2011
摘要:本文简述了COSO报告中作为其他所有构成要素基础的内部控制环境要素,明确其要素含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建立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机制、畅通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等一系列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具体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水稻主要品种抗瘟基因型的推导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2个稻瘟病菌鉴别菌株,采用离体叶段接种,测定江西省211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根据试验结果的推导,供试品种分别含有1~6个不等的抗瘟基因,共分为30个类群。其中含1,2和3个基因的品种数分别为130,41和29个,所占比例分别为61.61%,19.43%和13.74%;而含4~6个基因的品种数总共11个,所占比例为5.21%。表明江西省绝大多数水稻品种,含1~3个抗瘟基因。211个品种总共推导出18个抗瘟基因,从基因出现的频率来看,频率大于5%的基因有9个,分别是Pi-sh、Pi-km、Pi-ta2、Pi-9、Pi-5、Pi-z、Pi-3、Pi-1、Pi-kh,其中又以Pi-kh频率最高,为62.09%;Pi-ta、Pi-kp、Pi-12、Pi-zt、Pi-b、Pi-7、Pi-20、Pi-11、Pi-z5 9个抗瘟基因出现频率均在5%以下;此外,Pi-a、Pi-k、Pi-ks、Pi-19、Pi-i、Pi-t 6个抗瘟基因型在供试水稻品种中均未检测到,这些结果为江西省水稻抗瘟品种的选用及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