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addy(模糊匹配)
337条记录
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估算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无人机图像估算水稻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的可行性,明确各图像特征与水稻AGB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图像特征的水稻AGB估算模型.[方法]通过实施2个品种和4个施氮水平的小区试验,于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测定水稻AGB,同步采用无人机搭载数码相机获取水稻图像并提取颜色指数和纹理特征,分析其在不同生育期与水稻AGB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定量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颜色指数中红蓝差值(r-b)与水稻AGB之间的相关性最好,纹理特征参数(G-mean)与水稻AGB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基于红蓝差值(r-b)和G-mean构建的水稻AGB双指数模型优于单一指数模型,全生育期估算模型y=2 544.507+5 054.243x1-145.543x2-556.553x1x2+27 379.41x12+3.927x22,建模决定系数(R2)为0.920 2,模型检验的决定系数(R2)为0.911 2.[结论]基于颜色指数(r-b)和纹理特征参数(G-mean)融合构建的AGB估算模型可准确的估算水稻AGB,在水稻长势快速无损监测和精确管理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地上部生物量 无人机图像 估算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增效剂对水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摘要:研究施用氮肥增效剂对水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稻田管理措施以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田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在江西省进贤县设置田间试验,氮肥增效剂选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脲酶抑制剂氢醌,处理包括常规施肥和分别在基肥、穗肥以及基肥和穗肥增施氮肥增效剂的处理共4个.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效剂能够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增强叶片组织保护能力,延缓叶片衰老进程,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 氮肥增效剂 水稻 保护酶活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秧龄和基土比对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秧龄和基土比对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机插晚稻的适栽秧龄和基质育秧技术,该研究以常规籼稻穗香农占的大钵体毯状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秧龄(25、30和35 d)和3种复合基质与自然土配比(基土比1:1、2:1和纯基质),解析秧龄、基土比对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土比1:1和2:1处理的容重显著高于纯基质,含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和速效营养元素则显著低于纯基质处理;基土比1:1处理的基质总孔隙度为57.21%,速效氮含量为223.62 mg/kg,纯基质处理的基质速效氮含量为331.25 mg/kg,均不在适宜秧苗生长范围内.基土比2:1处理的秧苗素质、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优于其他两种处理.秧龄35 d和基土比2:1处理的盘根力最大,为73.19 N,秧龄30 d和纯基质处理的成苗率、基本苗数和相对均匀合格率较好,以上两种处理的漏插率、漂秧率、伤秧率和翻秧率均不具有优势,但均符合机插秧要求.秧龄越长,秧苗素质越好,越有利于壮秧的形成.基土比2:1处理的适栽秧龄为35 d,移栽后各时期群体茎蘖数、有效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均优于短秧龄处理,说明长秧龄秧苗更有利于机插晚稻高产群体构建.秧龄35 d处理的实际产量分别比秧龄25和30 d处理显著高42.5%、19.4%,湿谷含水率分别显著低2.67、1.29个百分点,籽粒成熟度好,有效穗数与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71,有效穗数的提升是长秧龄处理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采取两次化控时,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的适栽秧龄和基质育秧技术为秧龄35 d和基土比2:1.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双季稻区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晚稻育秧及提高其机械化种植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秧龄 基质 机插晚稻 大钵体毯状苗 群体质量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稻田残留氮在团聚体内分布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肥氮的残留及其分布对后季作物氮素供给和氮素损失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在田间试验中设置15N标记微区,在相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明确低有机质、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红壤性稻田化肥氮的残留量及其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低有机质土壤相比,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土壤大团聚体(0.25~2 mm)的比例较高,而粘粉粒(<0.053 mm)的比例较低。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全氮含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在相同氮肥投入下,化肥氮在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低有机质土壤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0.08%和93.93%。与低有机质土壤相比,高有机质土壤中的残留氮在大团聚体、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粘粉粒中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6.58%、108.32%和110.85%。土壤残留氮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42.87%~46.81%)。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残留氮在大团聚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在粘粉粒中的比例有所升高,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培肥地力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还有利于土壤对残留氮的固持,从而降低红壤性稻田的氮素损失。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红壤 稻田 残留氮 土壤团聚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研究香谷繁殖更新群体量和发芽率临界值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地方水稻品种繁殖更新群体量和发芽率临界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为种质库中地方水稻品种繁殖更新适宜群体量和发芽率临界值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方水稻品种香谷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老化处理获得不同发芽梯度的香谷群体,采用农艺性状观察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繁殖更新群体大小与发芽率水平对其遗传完整性的影响。农艺性状观察表明保持香谷遗传结构完整的繁殖更新群体量为60~140株,利用SSR分子标记进一步分析表明,繁殖群体扩大到200株时,更利于保证种质遗传完整性。同时,SSR分析表明发芽率低于60%(50%与≤30%)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均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发芽率为60%~70%的群体除香农指数与对照达到了显著差异外,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地方水稻品种香谷适宜的繁殖更新群体量为200株,繁殖更新的发芽率临界值为60%~70%。

关键词: 水稻 香谷 繁殖更新群体量 发芽率临界值 遗传完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施20%化肥下绿肥翻压量对江西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种植绿肥是实现化肥减施的重要措施,研究稻田系统中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土壤供氮及主作物水稻吸氮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江西双季稻区合理利用紫云英,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位于江西双季稻区。在早稻氮磷钾肥用量减施20%条件下,设置冬种并翻压紫云英鲜草15000 (G1F80)、22500(G1.5F80)、30000 (G2F80)、37500 (G2.5F80) kg/hm~2,以及冬闲且水稻不施化肥对照(CK)、冬种紫云英水稻不施化肥(GM)和冬闲常规施肥(F100)共7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并分析了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植株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与F100相比,G1F80处理早稻产量显著增加11.64%;G2F80处理晚稻产量显著增加7.81%;G1F80、G1.5F80和G2F80处理双季稻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5.79%、5.38%和7.17%。其余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处理的产量相比F100均未降低。冬种紫云英配施80%化肥可显著提高早稻稻谷吸氮量、早稻当季氮肥利用率和早稻氮肥偏生产力,提高早稻和晚稻收获期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早稻孕穗期、早稻收获期和晚稻收获期,G2.5F80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F100处理,且为各处理中含量最高。从早稻孕穗期到早稻收获期,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处理氮素累积速率均为正值,水稻植株吸氮量增加,而冬闲常规施肥处理氮素累积速率为负值,水稻吸氮量降低。在水稻生育期,紫云英翻压量小于22500 kg/hm~2时,水稻植株吸氮量随翻压量增加而增加,而翻压量大于22500 kg/hm~2时,水稻植株吸氮量明显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对水稻产量和吸氮量的贡献率最大,对早稻产量和早稻吸氮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5.17%和40.16%,对晚稻产量和吸氮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1.22%和25.22%,对双季稻产量和吸氮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4.83%和27.86%。【结论】在减施常规量20%化肥条件下,种植翻压适量紫云英可提高早稻稻谷吸氮量,促进水稻增产。翻压高量紫云英有利于培育土壤碳库和氮库,提高土壤供氮能力。综合各项分析,在江西双季稻区紫云英翻压量为30000 kg/hm~2时效果最好。

关键词: 稻田 紫云英 翻压量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农对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的反应及建议——基于江西省万年县600户粮农调查结果

中国稻米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2019年我国停止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2020、2021年连续2年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实行限量收购,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通过对江西省万年县12个乡镇600户粮农展开问卷调查,系统掌握不同粮食主体对粮食最低收购价上调的反应,认为地方政府仍应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加强对中储粮系统引导、监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引导粮食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市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关键词: 稻谷 最低收购价 粮农 万年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猪粪和化肥对稻田土壤Cu、Zn和Cd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有机肥与化肥处理下稻田土壤Cu、Zn、Cd含量之间的差异,并探明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持续了35 a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并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猪粪组和化肥组土壤Cu、Zn和Cd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猪粪使土壤Cu、Zn、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别提高了134%~239%、57%~124%、58%~171%和191%~380%、285%~811%、61%~184%,并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氮磷养分含量;而化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土壤理化指标的提升相对较小.冗余分析(RDA)发现,猪粪组土壤全氮(TN)、CEC和速效磷(AP)分别解释了重金属方差变异的89.1%、6.4%和2.0%,化肥组土壤pH和全磷(TP)分别解释了方差变异的45.0%和22.2%,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发现,猪粪对重金属有效态的贡献远大于化肥,主要通过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和CEC从而影响重金属有效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217和0.2953,均达到显著水平.猪粪组土壤重金属与理化指标之间由于"同源"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而化肥组两者的关系受水稻生长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研究表明,长期施肥可以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指标等影响重金属有效性,施用猪粪进行稻田土壤培肥的同时,需要注意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风险.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田 有效性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及育性恢复(restorer of fertility,Rf)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线粒体不育基因和核恢复基因互作产生。本文综述了水稻CMS和Rf基因的来源及其分子遗传机理,并展望了水稻CMS和Rf系统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分子机理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流失风险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壤一般偏酸且铁铝富集,磷与铁、铝形成Fe-P、Al-P,降低了红壤磷的有效性。施磷提高红壤供磷能力,但是未被作物利用的磷积累在土壤中,对水体环境构成威胁。研究红壤磷素状况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很多关于红壤磷素状况方面的报道,但是很少将红壤磷素状况与水体磷进行关联分析。在典型红壤区江西省余江县布点采集了旱地和水田土样各54份,周边水样24份,分析了土壤有效磷(Olsen-P和Bray-P)含量、水溶性磷(CaCl2-P)含量和水样总磷含量。结果表明,以Olsen-P为指标,11%的旱地和39%的水田土壤缺磷,61%的旱地和39%的水田土壤磷适合作物生长,11%的旱地和11%的水田土壤处于高磷状态。以Bray-P为指标,11%的旱地和33%的水田土壤缺磷,6%的旱地和33%的水田土壤磷适合作物生长,77%的旱地和6%的水田土壤处于高磷状态。Olsen-P、Bray-P与CaCl2-P三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对Olsen-P与Ca Cl2-P、Bray-P与CaCl2-P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求得土壤磷流失突变点的Olsen-P和Bray-P含量分别为56.31和118.4 mg·kg-1。依据这两个标准,水田土壤有效磷均未超过磷流失突变点,旱地土壤Olsen-P和Bray-P超过突变点的样品比例分别为50%和33%。水田周边排水沟渠水的总磷含量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总之,调查的红壤区水田土壤整体较为缺磷、磷流失风险低,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流失风险都较高。

关键词: 旱地 水田 流失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